问答详情

您好,离职公司提成不发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吗?

劳动仲裁 2023-06-16 19:50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一、公司提成不给可以劳动仲裁吗
    1、公司提成不给可以劳动仲裁,提成款纠纷的争议性质属于劳动争议。如果当时公司与职工约定是以公司盈利为基础计发提成的,则公司不发提成的决定不违法。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
    劳务派遣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以每人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二、劳动仲裁需要哪些材料
    1、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递交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一式两份,内容包括:
    (1)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住址、联系电话;
    (2)用人单位的名称、单位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
    (3)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4)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5)致送单位名称;
    2、递交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的同时,向劳动仲裁委员会递交下列材料:
    (1)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2)劳动关系相关证明;
    (3)申请人系用人单位的,交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4)有委托代理人的,提交授权委托书。委托代理人系律师的提交律师事务所公函;代理人系公民的,提交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 一、离职不给批准怎么申请劳动仲裁
    1、离职不给批准申请劳动仲裁:
    (1)提交书面劳动仲裁申请;
    (2)等待申请审核,拿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开庭通知;
    (3)劳动仲裁调解庭调解;
    (4)开庭审理,冲裁裁决;
    (5)拿仲裁裁决书;
    (6)对结果不服可起诉;
    (7)获得赔偿。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国劳动法》第七十七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第七十九条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签了劳动合同辞职不批直接走人可以吗
    签了合同,虽可以辞职,但口头随便辞职不可以。
    辞职需提前30天书面通知单位,试用期提前3天通知单位。另外,和单位协商一致可以辞职,单位同意了,可以立刻解除劳动关系。因当事人还未开始上班,一般都会约定试用期,可提前3天通知单位,或者与单位协商一致,都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公司不能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是劳动者申请的。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二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杭州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