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抵押贷款逾期三个月,可我已还清,还是被银行起诉怎么办?

金融借款贷款 2023-07-28 13:04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贷款逾期会被起诉,如果是向银行贷款的,银行一般会进行三次的催收,经催收后不清偿债务的,银行就会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确实无力偿还的,可以协商分期偿还。贷款逾期不还被起诉的影响如下:
    1、如果贷款机构或银行起诉到法院胜诉之后,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时,会依法查询贷款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
    3、贷款人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又拒绝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则有逾期还款等负面信息记录在个人的信用报告中并被限制高消费及出入境,甚至有可能会被司法拘留;
    4、有能力而拒不执行的情况下,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第六百九十四条
    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从保证人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消灭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
    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

  • 贷款逾期会被起诉,如果是向银行贷款的,银行一般会进行三次的催收,经催收后不清偿债务的,银行就会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确实无力偿还的,可以协商分期偿还。贷款逾期不还被起诉的影响如下:
    1、如果贷款机构或银行起诉到法院胜诉之后,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时,会依法查询贷款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
    3、贷款人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又拒绝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则有逾期还款等负面信息记录在个人的信用报告中并被限制高消费及出入境,甚至有可能会被司法拘留;
    4、有能力而拒不执行的情况下,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第六百九十四条
    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从保证人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消灭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
    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
  • 三个月以上。银行贷款逾期三个月以上银行会起诉处理。 银行向法院起诉处理的,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后,借款人应当积极履行还款义务,拒不履行的,银行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在此期间会查封、扣押借款人的财产。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债务人逾期未还款的,只要逾期一天的,债权人都可以起诉债务人,但在实际中一般是经过催告后不偿还的,才会提起诉讼。贷款机构开始会采取各种方式催缴欠款,如上门催收和到公司催收,甚至会将欠款人告上法庭。一般超过三个月就会视为恶意逾期,超过四个月天就会采取法律手段。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一)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
    (二)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的;
    (三)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的;
    (四)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的;
    (五)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六)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恶意透支,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在第一款规定的条件下持卡人拒不归还的数额或者尚未归还的数额。不包括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南昌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