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酒驾被抓住,怎么不被拘留?

刑事拘留 2023-08-19 15:14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醉驾不被拘留可以向公安机关申请取保候审。
    只要满足条件,就可以向办案机关申请取保候审,办案机关会决定是否实施取保候审措施。满足取保候审条件的,先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可以向办案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申请。经办案机关审查后,同意取保候审的,申请人要向办案机关提供保证人担保。
    醉酒驾驶跟酒后驾驶不同,醉驾的认定标准相对酒驾更为严格。
    饮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第一百三十三条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00:00/01:03

    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
    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

    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

    快捷键说明
  • 一、醉驾怎么能争取不被拘留
    1、向公安机关申请取保候审。可以申请取保候审的情况如下: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
    (3)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4)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的。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第九十一条
    喝酒之后驾驶机动车上路的,机动车驾驶证会暂扣半年左右的时间,并处罚2000元以下现金罚款。因为喝酒之后驾驶机动车曾经被处罚过一次,然后又一次喝酒后驾驶机动车上路的,会拘留10天以下,并处罚2000元以下现金,其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二、醉驾的危害是什么
    1、触觉能力降低,饮酒后驾车,因酒精麻醉作用,人的手、脚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
    2、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人对光、声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从而无法正确判断距离和速度;
    3、视觉障碍,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0.3%。就会导致视力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人已经不具备驾驶能力。如果酒精含量超过0.8%,驾驶员的视野就会缩小。至于醉酒的驾驶员,甚至只能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很小一部分;
    4、心理变态,酒精刺激下,人有时会过高估计自己,对周围人劝告常不予理睬,往往做出力不从心的事;
    5、疲劳驾驶,饮酒后易困倦,表现为驾车行驶不规律、空间视觉差等疲劳驾驶行为。
  • 酒驾拘留不一定是在看守所。看守所一般是刑事拘留,酒驾拘留属于行政拘留,应当在拘留所,酒驾涉嫌犯罪的在监狱,达到醉驾标准是刑事拘留,应当在看守所。法律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福州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