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如何删除已发布信息?

网络诈骗 2024-01-23 13:56 人浏览
共2位律师解答

  • 可以申请删除。但能不能删除就由法院审查后再处理。
    如果您的情况符合不应当公示的情形时,您可以以书面的方式告知法官,要求其不予公示;如果属于应当公示的判决,您可以申请法院将您的身份信息、住址删除。
    在互联网公布的裁判文书,经审查存在法律依据:《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开裁判文书的规定》第四条列明情形的,应当及时撤回。
    《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开裁判文书的规定》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判文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在互联网公布:
    (一)涉及国家秘密的;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
    (三)以调解方式结案或者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但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确有必要公开的除外;
    (四)离婚诉讼或者涉及未成年子女抚养、监护的;
    (五)人民法院认为不宜在互联网公布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 不在互联网公布的裁判文书,应当公布案号、审理法院、裁判日期及不公开理由,但公布上述信息可能泄露国家秘密的除外。
    扩展资料
    《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开裁判文书的规定》
    第三条 人民法院作出的下列裁判文书应当在互联网公布:
    (一)刑事、民事、行政判决书;
    (二)刑事、民事、行政、执行裁定书;
    (三)支付令;
    (四)刑事、民事、行政、执行驳回申诉通知书;
    (五)国家赔偿决定书;
    (六)强制医疗决定书或者驳回强制医疗申请的决定书;
    (七)刑罚执行与变更决定书;
    (八)对妨害诉讼行为、执行行为作出的拘留、罚款决定书,提前解除拘留决定书,因对不服拘留、罚款等制裁决定申请复议而作出的复议决定书;
    (九)行政调解书、民事公益诉讼调解书;
    (十)其他有中止、终结诉讼程序作用或者对当事人实体权益有影响、对当事人程序权益有重大影响的裁判文书。
    第五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案件通知书、应诉通知书中告知当事人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范围,并通过政务网站、电子触摸屏、诉讼指南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告知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相关规定。
    第六条 不在互联网公布的裁判文书,应当公布案号、审理法院、裁判日期及不公开理由,但公布上述信息可能泄露国家秘密的除外。
    第七条 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文书,应当在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在互联网公布。
    依法提起抗诉或者上诉的一审判决书、裁定书,应当在二审裁判生效后七个工作日内在互联网公布。
    第八条 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时,应当对下列人员的姓名进行隐名处理:
    (一)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件中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二)刑事案件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证人、鉴定人;
    (三)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第九条 根据本规定第八条进行隐名处理时,应当按以下情形处理:
    (一)保留姓氏,名字以“某”替代;
    (二)对于少数民族姓名,保留第一个字,其余内容以“某”替代;
    (三)对于外国人、无国籍人姓名的中文译文,保留第一个字,其余内容以“某”替代;对于外国人、无国籍人的英文姓名,保留第一个英文字母,删除其他内容。
    对不同姓名隐名处理后发生重复的,通过在姓名后增加阿拉伯数字进行区分。
    第十条 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时,应当删除下列信息:
    (一)自然人的家庭住址、通讯方式、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健康状况、车牌号码、动产或不动产权属证书编号等个人信息;
    (二)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的银行账号、车牌号码、动产或不动产权属证书编号等信息;
    (三)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
    (四)家事、人格权益等纠纷中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
    (五)涉及技术侦查措施的信息;
    (六)人民法院认为不宜公开的其他信息。
    按照本条第一款删除信息影响对裁判文书正确理解的,用符号“×”作部分替代。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应当保留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辩护人的下列信息:
    (一)除根据本规定第八条进行隐名处理的以外,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是自然人的,保留姓名、出生日期、性别、住所地所属县、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保留名称、住所地、组织机构代码,以及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委托代理人、辩护人是律师或者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保留姓名、执业证号和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名称;委托代理人、辩护人是其他人员的,保留姓名、出生日期、性别、住所地所属县、区,以及与当事人的关系。
    第十二条 办案法官认为裁判文书具有本规定第四条第五项不宜在互联网公布情形的,应当提出书面意见及理由,由部门负责人审查后报主管副院长审定。
  • 侵权信息不是删除了就没事,具体如下:
    1、相关法律的规定,侵权应构成既定事实,仍是违法的,需要承担侵权责任,立即删除只是侵权状态的停止,应该做的,应当赔偿对方因此造成的全部直接经济损失。侵权信息即便删除,一样还要承担责任,只要当事人保留了该时间的证据,仍有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
    2、根据规定有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不过,及时删除侵权文章,属于民法上主动停止侵害的行为,有助于减少侵权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相对而言,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也随之减轻。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确定其是否承担帮助侵权责任,该过错包括对于网络用户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明知或应知。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二)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
    (三)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剽窃他人作品的;
    (六)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视听作品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编、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
    (八)未经视听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著作权人、表演者或者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出租其作品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九)未经出版者许可,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的;
    (十)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者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录制其表演的;
    (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行为。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石家庄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