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非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依据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12-09 16:16
人浏览

  在现实生活中,针对道路交通事故而言,很多时候需要对当事人双方的责任进行认定从而确定赔偿,那么你知道非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依据是什么吗?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非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依据

  1、擅自驾驶车辆发生事故的索赔对象,未经同意擅自驾驶车辆致人损害的,应以擅自驾驶者为索赔对象。但车辆所有人和保管人存在管理上的瑕疵,则承担连带的赔偿责任。

  2、无偿同乘时发生交通事故的索赔对象,无偿搭乘他人机动车,因该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受到损害的,应酌情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但基于经营目的的实施的无偿搭乘以及依法享受免票的除外。

  3、出借情况下发生交通事故的索赔对象,借用他人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由机动车借用人承担赔偿责任。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出借人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1)明知所出借的机动车有缺陷仍出借,并因该缺陷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

  (2)明知借用人没有机动车驾驶资质仍出借的;

  (3)明知借用人存在醉酒、疾病危险因素仍出借的;

  (4)借用人下落不明的;

  (5)未投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

  (6)有其他过错的。

  由此可见,如果肇事者没有能力支付赔偿金,受害者还是有办法进行索赔的,受害者可以向法院申请债权凭证,今后十年之内的可被执行财产都可支付给受害者。

  二、交通肇事在法律上的认定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

  逃逸行为必须以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条件。从事交通运输人员或者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具有《解释》第二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即构成交通肇事罪。只有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脱离现场的行为,才能认定为逃逸。脱离现场的目的必须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确认行为人是否逃避法律追究,要看其主观目的。何种行为属于我国刑法意义上的“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依据2000年11月2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三条的规定,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三、交通事故认定书不签字会怎样

  交警依法作出的事故认定书是法律文书的一种,依法需要送达事故当事人,但是当事人是否签收,不影响事故认定书的效力,但是会影响到事故认定书的生效时间。另外,事故当事人如果认为事故责任认定不合法合理,需要在收到事故认定书之日起三日内向上级部门申请复核,过期则生效。因此,签收事故认定书对当事人的利益影响是较大的。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非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依据的相关内容,交通事故认定应掌握行为责任原则、因果关系原则、路权原则和安全原则。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请及时咨询律师处理,法律快车提供专业律师,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