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借款抵押合同 贷款合同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3-12 17:30
人浏览

  涉及到金钱交易活动的时候,为了避免当事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我们可以通过订立书面合同的形式对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约定。那么,借款抵押合同 贷款合同怎么写?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借款抵押合同 贷款合同

  贷款抵押人(甲方)地址:邮编:电话:代表人:

  贷款抵押权人(乙方)地址:邮编:电话:代表人:

  甲方因生产需要,向乙方申请贷款作为资金。双方经协商一致同意,在甲方以其所有的(以下简称抵押物),作为贷款抵押物抵押给乙方的条件下,由乙方提供双方商定的贷款额给甲方。在贷款期限内,甲方拥有抵押物的使用权,在甲方还清贷款本息前,乙方拥有抵押物的所有权。为此,特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贷款内容

  (一)贷款总金额:元整。

  (二)贷款用途:本贷款只能用于的需要,不得挪作他用,更不得使用贷款进行违法活动。

  (三)贷款期限:在上述贷款总金额下,本贷款可分期、分笔周转审贷。因此,各期贷款的金额、期限,由双方分别商定。从第二期贷款起,必须有双方及双方法定代表签字盖章的新的抵押贷款合同,作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一期贷款期限为:个月,即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第二条抵押物事项

  第三条甲乙双方的义务

  第四条违约责任

  (一)乙方如因本身责任不按合同规定支付贷款,给甲方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乙方应负责违约责任。

  (二)甲方如未按贷款合同规定使用贷款,一经发现,乙方有权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并对挪用贷款部分在原贷款利率的基础上加收%的罚息。

  (三)甲方如不按期付息还本,或有其它违约行为,乙方有权停止贷款,并要求甲方提前归还已贷的本息。乙方有权从甲方在任何银行开立的帐户内扣收,并从过期之日起,对逾期贷款部分按借款利率加收%的利息。

  (四)甲方如不按期付息还本,乙方亦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拍卖抵押物,用于抵偿贷款本息,若有不足抵偿部分,乙方仍有权向甲方追偿。直至甲方还清乙方全部贷款本息为止。

  第五条其它规定

  (一)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乙方有权停止发放贷款并立即或即期收回已经发放的贷款。

  1、甲方向乙方提供情况、报表和各项资料不真实。

  2、甲方与第三者发生诉讼,经法院裁决败诉,偿付赔偿金后,无力向乙方偿付贷款本息。

  3、甲方的资产总额不足抵偿其负债总额。

  4、甲方的保证人违反或失去合同书中规定的条件。

  (二)乙方有权检查、监督贷款的使用情况,甲方应向乙方提供有关报表和资料。

  (三)甲方或乙方任何一方要求变更合同或本合同中的某一项条款,须在事前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在双方达成协议前,本合同中的各项条款仍然有效。

  (四)甲方提供的借款申请书、借款凭证、用款和还款计划及与合同有关的其它书面材料,均作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六条有关本合同的费用承担有关抵押的估计、登记、证明等一切费用均由甲方负责。

  第七条本合同生效条件(登记生效)

  第八条争议的解决本合同在履行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双方同意由苏州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当事人双方不在本合同中约定仲裁机构,事后又没有达成仲裁协议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公证处留存一份。

  甲方:公章代表人:签字

  乙方:公章代表人: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二、签订抵押合同需要去房管局吗

  房产抵押一定要去房产局备案,清贷以后要到房管局撤销抵押,这是法定程序。

  房地产抵押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发生法律效力,否则即使签订了抵押合同,经过了抵押合同公证,也起不到担保作用。所以房地产抵押合同当事人应在签订抵押合同后即申请房地产抵押登记,领取《房地产他项权证》。《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61条第1款规定,房地产抵押时,应当向县以上地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部门办理抵押登记。

  房地产抵押注销登记。在抵押权所担保的主债权因受偿、抵销、免除等原因而消灭之后,房地产抵押合同当事人应及时地向房地产抵押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注销登记后,房地产抵押权在形式上消灭。

  三、房地产抵押登记程序

  (一)抵押登记申请;

  (二)受理申请;

  (三)审核;

  (四)登记;

  (五)收费发证;

  (六)立卷归档。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借款抵押合同 贷款合同的相关知识,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抵押登记是法定要式行为,抵押权是一种在抵押物上所设定的他项权利,履行抵押登记手续是抵押法律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