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开庭审理原告注意什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3-18 13:15
人浏览

  在司法实践中,针对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进行开庭审理时往往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的,要按照流程进行,那么开庭审理原告注意什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开庭审理原告注意什么

  首先,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应该准时出庭,手机静音或者关机、服装整洁、文明用语。将法官、或者律师电话录入手机或者随身携带,这样如果不得已延误、可能会迟到的情况下,要提前20分钟以上说明情况,避免被判缺席、或者视为撤诉。其次,作为原告,那么被告不愿意离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取证存在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的情况下,不用因为对方言语而有失分寸、只要表明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没和好可能就可以了,言语不当有可能反而对自己不利。另外,尽量准备证据来证明夫妻情感确已破裂,是原告胜诉的必要条件。最后,一定要携带好传票和身份证,若万一忘记了,记得找你的律师或者法官。

  二、开庭审理的程序怎么走

  法院开庭的程序一般主要分为以下:第一步,由书记员核对双方信息,宣布法庭规则和法庭纪律。第二步,法官入庭,由书记员向法官报告庭审前准备情况。第三步,审判长敲击法槌,然后宣布某某人民法院现在开庭。简单介绍审判人员构成情况,告知双方诉讼权利义务,并征询是否申请回避。第四步,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调查一般按照当事人陈述归纳小结,当事人当庭举证,当庭质证,法庭认证的顺序进行。第五步,法庭调查结束后,审判长宣布进行法庭辩论。当事人应当围绕各自的诉讼请求或者法律主张,就法律的具体适用问题展开辩论。第六步,法庭辩论结束后,由当事人或委托代理人进行最后陈述。审判长指示原告、被告、第三人作最后陈述。第七步,审判长宣布休庭敲击法槌,宣布休庭前法官可能会询问是否愿意调解,如果愿意,则可马上制作调解协议书,并让双方进行签字确认。若调解不成,则由合议庭进行讨论,可择日进行宣判。

  三、开庭后多久出判决结果

  民事案件中,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一审的情况下,当适用的是简易程序的,立案之日起算,三个月之内必须审结。如果是一般普通的程序,则应当在六个月之内审结。但是,当遇到重大疑难案件,需要进行审委会讨论,或者有其他的情况等,经过一审法院院长的批准进行延长,延长时间为6个月。此后,仍然需要进一步延长的,则需要报请上级法院进行申请,并且有上级人民法院的院长签字批准方可延长。

  而在刑事案件之中,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一审时间为,法院在受理相关的公诉案件后,应当在两个月之内进行宣判,最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同时可能判处死刑的案子,需要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进行报请,通过之后才可以延迟,但是需要进一步延迟的情况,则需要报请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后才能进行延长。

  需要注意的是,当在审理期间发生管辖权的转移和检察院的补充侦查等情况时,以该法庭收到相关文件的时间开始计算。

  同时根据《刑事诉讼法》中的第158条规定,当出现交通不便地区的重大疑难案件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解决的,重大集团案,流窜案,牵涉广、较难的案件,在规定期限内无法审结时候,可经过省一级的检察院批准决定直接延长两个月。

  同时《刑法》中还有四种自诉罪,法院予以当事人调解,撤回,或者自行和解的权利,但是一切均要发生在判决宣告前。如果法庭进行审理时,未被羁押的另行处理,已经羁押的,受理6个月以内宣判。

  刑法中也有适用简易程序的,一般情况下,采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的,应当在受理的20日以内审结。如果需要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上情形的,可以进行适当的延长。

  特别提醒的,上述属于一审的时间,当当事人对于判决不服的时候,是可以进行上诉的。

  一般情况下,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不满我国人民法院的判决,在一审判决书送达之日进行计算,15日以内需要向上级人民法院进行上诉。逾期,则视为放弃上诉。不服一审裁定,则需要在10日内向上级进行上诉。

  刑事案件中,不服判决的当事人以及检察院认为判决有失妥当进行抗诉的,可以进行上诉,时间为10天,不服裁定或者抗诉的,时间为5日。同时计算之日是以收到判决裁决书的第2日开始计算。

  而法院在受到当事人的相关上诉或者抗诉申请后,应当尽快的对相关的案件文件进行移交。检察院也应当向上级进行案件的交接,以保证二审的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采用的是两审终审制度。二审的情况如何,无论是否满意,均视为结案。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开庭审理原告注意什么的相关知识,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应该准时出庭,手机静音或者关机、服装整洁、文明用语。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