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有哪些规定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5-03 10:49
人浏览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我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那么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有哪些规定?对未成年人可以正当防卫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有哪些规定

  未成年人,是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经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刑事法律,但其年龄不满十八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刑事处罚的情形。

  我国刑法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

  (一)《刑法》第17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二)《刑法》第49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的刑种

  我国刑罚体系,分为主刑、附加刑。其中主刑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为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二、对未成年人可以正当防卫吗

  对未成年人可以正当防卫。如果未成年人实施了不法侵害,行为人对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可以进行防卫,只要不超过必要的限度,就成立正当防卫;如果超过的,属于防卫过当,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三、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处罚的立法完善      

  影响未成年人刑罚制度设置的因素有很多,但这一制度究竟应该如何设置,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思想进一步认识,才能从更深层次上对这一问题有更深的了解,在改革完善的方向上把握其大致脉络。   

  刑事处罚立法应遵守的原则如下。   

  (一)目的刑主义和教育刑主义   

  在目的刑主义的观点看来,当犯罪行为已经发生,无论刑罚怎么规定都不可能恢复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或者还原到犯罪行为发生前的状态,因此,力图犯罪危害程度的刑罚总是徒劳无力的。目的刑主义认为,从一个方面来说,刑罚的设置是为了达成社会防卫的合理目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刑罚的设置又必须是为了防止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人实施危害社会行为,要以罪犯的个别情况为标准来确定个别的刑罚。在这种思想下,教育刑主义应时而生,它认为刑罚的目的不再应该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或者报应,而应该是一种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使犯罪行为人能够浪子回头,重新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对犯罪分子的惩罚就不应该在监狱进行,而应该与社会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使未成年犯罪行为人特别是更快的达到从良的效果。如果以目的刑、教育刑作为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指针,对未成年人的刑事处罚就应该尽量轻缓化、非监禁化、非刑罚化。   

  (二)双向保护原则   

  该原则同样是由《北京规则》所确立的一项重要的适用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它注重的是在对未成年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中寻求一种均衡,进行平衡保护。其基本内涵为,既要重视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处罚中通过设置针对性的措施对其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同时也要注重对社会利益的保障,如此,才能将未成年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予以协调解决以从根本上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有哪些规定的相关知识,综上所述,未成年人还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所以处罚会以教育为目的,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