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诈骗罪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6-01 08:16
人浏览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实施诈骗的行为经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碰到,我们要提升自己的防诈骗的意识。那么您知道诈骗罪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相信会对您有所帮助。

  一、诈骗罪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

  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属于主观方面的内容,在司法实践中采用推定的方式来认定。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在长沙召开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案件工作座谈会上形成的会议纪要对金融犯罪案件中认定“非法占有目的”作了明确的规定,此规定虽然是针对金融诈骗案件,实际上对于普通诈骗和合同诈骗也可以参照适用。上述纪要规定:

  根据司法实践,对于行为人通过诈骗的方法非法获取资金,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一)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

  (二)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

  (三)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

  (四)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五)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六)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七)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

  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犯罪对象仅限于公私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的非法利益。

  (二)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骗术,即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使财物所有人、管理人信以为真,“自愿地”交出财物的行为。虚构事实可以是全部的虚构,也可以是 部分的虚构。采取欺骗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是诈骗罪区别于其他侵犯财产犯罪的本质特征,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是构成本罪的必备条件。

  (三)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但单位不能成为诈骗罪的主体。

  (四)主观方面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过失不构成本罪。

  三、诈骗罪的处罚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以上是法律快车编辑对诈骗罪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综上,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情形有明知无力偿还而骗取大量资金,骗取之后逃跑的,有肆意挥霍等行为的。如果您不懂如何起诉,可以咨询法律快车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建议。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