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车贷逾期多久合同终止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9-23 15:31
人浏览

  车贷逾期六个月以上合同才会终止,购买车辆的时候,一般都是可以选择按揭贷款购买的,也可以向借款机构借贷购买车辆,但是对于车贷逾期的情况下,是很容易产生利息的,并且还会面临着起诉的现象,一般都是会提前通知借款人的。

  一、车贷逾期多久合同终止

  六个月以上。在贷款逾期一个月没还就会产生罚息,要是三个月没还就有可能被起诉,情况严重的还有可能被假如银行的黑名单。

  (一)1个月内没还银行会产生罚息;

  (二)1个月(30以上)银行会有短信通知;

  (三)3个月以上(90天)银行将会电话通知或者上门催收;

  (四)6个月以上银行会向法院起诉,将会有法院的传票寄至借款方家,在开庭之日不管借款人是否到庭,法院都会冻结借款人当初向银行抵押贷款的抵押物,然后进行拍卖,抵押物拍卖所得,将会用于还款。

  如果拍卖所得大于欠款,(借款方需要支付的金额=本金利息违约金滞纳金起诉费律师费等),那么多余部分将会返还给借款方。不过有多余出来的钱的情况很少。

  二、单方面终止合同的情形有哪些

  依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规定,具备该条规定的五种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对其发生和后果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战争、社会异常事件等。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对履行合同的影响可能有大有小。有时只是暂影响合同的履行,当事人可以通过延期履行实现合同目的,但不能滥用单方解除权。因不可抗力事由而单方解除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必须承担举证责任,说明自己行使解除权的法律事实已经发生。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主要债务是指根据合同的约定,当事人应当承担债务的大部分或者对债权人权利有重要或者根本性影响的部分。

  因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要后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三)迟延履行是指债务人无正当理由,在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仍未履行合同债务;或者对于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债务人在债权人提出履行的催告后仍未履行。对于债务人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的,债权人首先应当规定一个合理期限,书面催告债务人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覆行债务或者有其它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如果合同中约定履行期限或者其它合同条款对当事人权利义务至关重要,一方有违约行为将严重影响到当事人订立合同所期望的经济利益时,当事人可以不经催告程序而直接单方解除合同。

  (五)法律规定的其它情形。

  如: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回收或者解除合同;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转租租赁物,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等。

  需要说明的是,当事人单方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其合同是否有效。

  以持续履行的债务为内容的不定期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

  三、合同终止与合同解除的区别有哪些

  合同终止仅使合同关系发生将来消灭的效力,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因此不能产生恢复原状的法律后果;而合同解除使合同关系发生既往消灭的效力,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因而对已履行的合同将产生恢复原状的后果。再次,权利专属不同。合同终止权为非专属权,可随债权或债务一同移转第三人;而解除权为专属于债权人的权利,除可随同债权债务概括移转外,不得因单纯的债权让与或债务承担而移转给第三人。

  合同终止又称为告知,是指继续性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所作的合同效力向将来消灭的意思表示。合同的终止权与解除权虽然都表现为依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使合同关系消灭的权利,在性质上均为形成权,且其产生都可依约定或法定两种途径,但二者在理论上存在不少差别:首先,适用情形不同。合同终止适用于继续性合同,而合同解除适用于非继续性合同。其次,法律效力不同。

  最后,发生条件不同。法定终止权因合同种类不同而发生原因各异,而法定解除权的发生原因一般为不可抗力及债务不履行的各种情形。我国合同法没有合同终止的概念,也没有合同终止的相关规定,故合同解除适用于所有合同。当它适用于继续性合同时,则表现为合同终止的一些法律特征,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 力,不产生恢复原状的法律后果。也就是说,我国合同法中的合同解除包含合同终止,二者表现为种属关系,合同解除可以代替合同终止,但合同终止不能代替合同 解除来使用。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车贷逾期多久合同终止的相关知识,根据上文的介绍,我们可以得知车贷逾期的时候,一般都是会产生相关的利息。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关联法条

《民法典》 第五百六十三条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