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破坏名誉如何取证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3-11-18 00:35
人浏览
导读:破坏名誉需要收集证明双方主体资格的证据,以及证明侵权事实发生的证据比如对他人进行诽谤的文学作品、新闻媒体、书刊对公民报道失实的证据,又或者是其他见证人的证人证言等等。

  一、破坏名誉如何取证

  1.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2.证明侵权事实存在的证据

  (1)新闻媒体、书刊对公民或法人报道失实损害其名誉的证据。如报道内容的原始载体。

  (2)虚构事实,含沙射影,对他人进行诽谤的文学作品。

  (3)以口头、书面或暴力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侮辱,贬损他人人格的证据。可举出证人证言、书面材料。

  (4)以隐瞒真相、捏造事实并加以传播的方式诋毁他人名誉、信誉,损害他人尊严的证据等。

  3.证明侵权事实造成损害后果的证据,如单位处分,当事人精神受打击患精神病,法人经济效益滑坡等证据。

  4.被告如主张免责,应提供其没有过错,或没有损害原告名誉权的证据。

  5.有具体诉讼请求的,应提交诉讼请求金额的计算方法、依据和清单。

  二、侵犯名誉权如何起诉

  法律快车提醒您,侵害名誉权,可以向法院提起人身权纠纷之诉,然后需要准备好起诉状原告被告的身份证复印件,还有相关的证据材料等等向法院提交法院立案庭经过受理再审查之后,如果符合立案的条件,那么就会给予立案,然后就需要去缴纳诉讼费,等待法院通知开庭,开庭审理,然后再判决。

  三、名誉赔偿的标准依据是

  1.从侵害情节来考虑,侵害情节较重,造成较严重的后果的,可以予以赔偿。

  2.从受害人的谅解程度考虑。

  3.从加害人认错态度考虑。如果受害人谅解而加害人仍不认识错误,则不能因为受害人精神创伤的平复而对违法行为不予以制裁,仍应责令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实;

  (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