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医务人员遇到纠纷怎样处理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3-12-29 01:12
人浏览
导读:医务人员遇到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或者去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医务人员遇到纠纷和解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一般包括协议条款不违背我国法律、协议应当为双方自愿等。

  一、医务人员遇到纠纷怎样处理

  1.协商。医患双方就赔偿问题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双方签订协议书,可以办理公证或律师见证,并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当事人应当提出书面申请,并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提出。

  3.仲裁。由于仲裁员的选任的特殊性,即可以有律专家又可以有医疗专家共同组成仲裁庭处理纠纷,两个专业的结合使纠纷解决更具效率。

  4.向人民法院起诉。医疗纠纷可以不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处理,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时效为3年,均自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二、医务人员遇到纠纷和解过程中哪些事项需要注意

  发生医疗纠纷后协商解决要注意的问题为:

  1.协议应当为双方自愿,不得有欺诈、胁迫等行为;

  2.协议条款不违背我国法律;

  3.医患双方均有协商的意愿;

  4.医患双方在各项条款上均达成一致意见;

  5.患方合法主体;

  6.医疗机构合法主体。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七条

  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的,应当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

  三、医务人员遇到纠纷处理时遵守的原则有哪些

  1.依法处理原则。法律快车提醒您,在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医患双方和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严格遵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调处,按章办事;

  2.维护稳定原则。发生医疗纠纷后,各方应首先保障医疗机构工作秩序,不得影响其他患者合法的医疗权利;

  3.公平公正原则。医患双方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应遵循公平、公正原则,既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4.统一协调原则。发生医疗纠纷后,相关职能部门应协调行动,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医疗机构正常的工作秩序。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