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法院执行期限的规定有多久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4-03-02 10:57
人浏览
导读:法院执行期限的规定是6个月。法院执行工作流程是执行局收到材料后,经过批准的就会采取执行措施,然后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等。法院执行的财产一般包括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银行存款、通运输工具等。

  一、院执行期限的规定有多久

  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执结;非诉执行案件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执结。

  有特殊情况须延长执行期限的,应当报请本院院长或副院长批准。申请延长执行期限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5日内提出。

  二、法院执行工作流程

  1.法院执行局收到案件材料后,经审查认为情况紧急、需立即采取执行措施的,经批准后可立即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

  2.法院执行局应当在收到案件材料后3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通知被执行人按照有关规定申报财产,责令被执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被执行人在指定的履行期间内有转移、隐匿、变卖、毁损财产等情形的,人民法院在获悉后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性执行措施。

  3.法院执行局应当在收到案件材料后3日内通知申请执行人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

  4.申请执行人提供了明确、具体的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的,法院执行局应当在申请执行人提供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后5日内进行查证、核实。情况紧急的,应当立即予以核查。

  申请执行人无法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或者提供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确有困难,需人民法院进行调查的,法院执行局应当在申请执行人提出调查申请后10日内启动调查程序。

  5.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承办人一般应当在1个月内完成对被执行人收入、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车辆、机器设备、知识产权、对外投资权益及收益、到期债权等资产状况的调查。执行中采取评估、拍卖措施的,承办人应当在10日内完成评估、拍卖机构的遴选。

  三、法院执行哪些财产

  法律快车提醒您,法院对被执行人财产主要采取的强制措施包括:

  1.强制被执行人交付迟延履行金或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2.查询、冻结、划拨存款;

  3.扣留、提取收入;

  4.查封、扣押、冻结、变实、拍卖财产;

  5.强制被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书指定的财物和票证;

  6.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等。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变更执行法院
浏览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