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怎么认定侵权行为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4-05-11 11:22
人浏览
导读:本文将为你解析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分类及时效规定。通过了解侵权行为的构成要素、分类方式和相关法律规定,你将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怎么认定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的认定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要素:

  1.行为的违法性:

  即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和强制性规定,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但执行职务的行为、正当防卫的行为、紧急避险的行为等,虽造成了损害,因其不具有违法性,故不为侵权行为。

  2.损害事实:

  包括对财产权利的损害以及对非财产权利的损害。直接损害是指现有财产的减少,间接损害是指可得利益的减损。

  3.因果关系:

  即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这种联系有多种形式,如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等。

  4.行为人具有主观过错:

  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

  (1)故意侵权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损害,却希望或放任这种损害的发生;

  (2)过失侵权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损害,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损害后果。

  二、侵权行为的分类

  侵权行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

  前者是指基于过错而实施的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后者则基于法律的特别规定,不以过错为要件,可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或过错推定原则。

  2.单独侵权行为和共同侵权行为:

  前者是行为人单独实施的侵权行为,而后者则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的侵权行为。

  3.积极侵权行为与消极侵权行为:

  前者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方式造成的侵权,如作为;后者则是指行为人的无意识行为或默示不作为造成的侵权。

  三、侵权行为的时效规定

  1.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3.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如果你对侵权行为还有疑问,欢迎在法律快车上咨询,我们将为你提供专业建议。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