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关于探视权法律怎么规定的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4-06-17 07:16
人浏览
导读:探视权是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的重要权利。法律对探视权有明确规定,包括行使方式等。本文将详细解读探视权的法律规定,并探讨如何行使探视权,以维护子女身心健康和父母的合法权益。

  一、关于探视权法律怎么规定的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探视权有明确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明确指出,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则有协助的义务。

  这意味着,即使父母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仍然有权利看望子女,而另一方则有责任配合这一探望行为。

  法律还规定,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和时间可以由当事人自行协议,如果协议不成,则由人民法院进行判决。如果探望行为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人民法院有权依法中止探望,待中止事由消失后,再恢复探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中,第六十五条至第六十八条进一步细化了探视权的规定。如果离婚判决中未涉及探望权,当事人可以单独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会受理。

  法律还明确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中止探望,并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如对于拒不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有关个人或组织,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

  二、探视权行使方式

  探视权的行使方式主要有两种:探望性探望和逗留性探望。

  1.探望性探望是指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到对方家中或指定的地点进行探望。这种方式适用于各种年龄段的子女,尤其是年幼的子女,因为这种方式不会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2.而逗留性探望则是一种较长时间的探望,探望权人可以在约定或法院判定的探望时间内,将子女领走并按时送回。这种方式适用于年龄稍大、适应能力较强的子女。

  探视权的行使方式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如果你对探视权有疑问或需要建议,欢迎在法律快车上发起咨询,我们会为你提供专业的法律帮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