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立案登记制与立案审查制的区别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4-05-23 01:47
人浏览
导读:立案登记制与立案审查制有何不同?立案登记制改革如何保障诉权?本文深入剖析两者区别,介绍改革内容及意义,并强调立案登记制对诉权的充分保障。快跟随法律快车了解详情,维护你的合法权益!

  一、立案登记制与立案审查制的区别

  立案登记制与立案审查制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两者的诉讼起点不同。

  (1)在立案审查制下,诉讼的起点是法院决定立案的时刻。

  (2)在立案登记制下,当诉状提交给法院时,诉讼就已经开始,这意味着当事人的权益保护从提交诉状的那一刻起就得到了保障。

  2.立案条件也存在差异。

  (1)在立案审查制下,各级法院对当事人起诉能否立案的审查尺度存在标准不一的问题,这可能导致一些合理的诉讼请求被驳回。

  (2)在立案登记制下,只要当事人提供符合形式要件的诉状,法院就应当一律接收,并在规定期限内依法处理。这大大降低了立案的门槛,使得更多的诉讼能够得到受理。

  3.两者对当事人起诉权的保障程度不同。

  (1)立案登记制下,法院一律接收诉状,这体现了对当事人起诉权的充分保护。

  (2)在立案审查制下,由于存在对诉讼要件的实质审查,当事人的起诉权可能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二、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

  立案登记制改革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登记立案范围、登记立案程序、健全配套机制、制裁违法滥诉、切实加强立案监督六个方面。

  1.改革要求法院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和申请,一律接收诉状,当场登记立案。

  2.对于提交的材料不符合形式要件的,法院应当及时释明,并一次性全面告知应当补正的材料和期限。在法律规定期限内无法判定的,应当先行立案。

  3.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法院应当依法裁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并载明理由。

  4.改革还强化了责任追究,对于有案不立、拖延立案、人为控制立案等违法行为,将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5.立案登记制改革的实施,旨在降低立案门槛,保障当事人的诉权,提高司法效率,促进司法公正。

  6.通过改革,我们期望看到一个更加开放、公正、高效的司法环境,让每一个当事人都能够享受到公正的司法保护。

立案登记制与立案审查制的区别

  三、立案登记制保障诉权

  立案登记制作为一种新的立案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当事人起诉权的充分保障。

  1.在立案登记制下,只要当事人提供符合形式要件的诉状,法院就应当一律接收,并在规定期限内依法处理。

  这种做法避免了因法院对诉讼要件进行实质审查而可能导致的驳回起诉的情况,从而确保了当事人的起诉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2.立案登记制还要求法院对提交的材料不符合形式要件的,及时释明,并一次性全面告知应当补正的材料和期限。

  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立案的效率,也减轻了当事人的负担。当事人只需要按照法院的要求补充完善相关材料,就可以顺利立案,进一步保障了当事人的诉权。

  立案登记制改革后,立案门槛降低,诉权保障更充分。你有哪些关于立案登记制的疑问?欢迎在法律快车提问,我们为你提供专业解答。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