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区别的关键是哪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4-05-13 11:10
人浏览
导读: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有何不同?本文详细解读了两者的关键区别,包括时间节点、未完成犯罪的原因、行为结果以及刑事责任等方面。同时,还介绍了中止犯的刑责原则和法律效果。

  一、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区别的关键是哪些

  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停止的原因是否由于犯罪分子的意志以外的原因。具体来说,两者存在以下不同:

  1.发生的时间节点不同。

  (1)犯罪未遂发生在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之后,而犯罪预备阶段则不存在犯罪未遂的情况。

  (2)犯罪中止则要求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主动放弃犯罪,无论是在实施犯罪预备阶段还是在着手实施犯罪之后,只要在达到既遂之前放弃犯罪,都可以构成犯罪中止。

  2.未完成犯罪的原因不同。

  (1)在犯罪未遂中,犯罪未能得逞是因为行为人的意志以外的原因,即犯罪的实际结果与行为人的本意相违背,行为人欲为而不能为。

  (2)在犯罪中止中,行为人基于自己的意志主动放弃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即行为人能为而不为。这是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之间的根本区别。

  3.行为结果也不同。

  (1)犯罪未遂的结果是犯罪未逞,即行为人没有完成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发生任何损害结果。

  (2)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必须彻底地放弃犯罪,并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这要求行为人不仅要放弃犯罪,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已经实施的犯罪行为可能导致的法定犯罪结果。

  4.刑事责任方面也存在差异。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

  (1)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对于中止犯,如果没有造成损害,则应当免除处罚,如果造成损害,则应当减轻处罚。

  这种对中止犯较轻的处罚体现了我国刑法鼓励犯罪分子放弃犯罪、保护人民利益免受犯罪侵害的立法精神。

  二、中止犯的刑责原则

  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刑法对中止犯的宽大处理,旨在鼓励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从而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1.对中止犯必须从宽处罚是我国刑法关于处罚中止犯的基本精神和立法原则。

  这意味着不论犯罪行为的性质如何,也不论犯罪行为造成的现实危害怎样,只要构成中止犯,就必须对其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这样做有助于鼓励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及时悬崖勒马,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2.对于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当免除处罚。

  因为中止犯自动放弃犯罪表明其主观恶性大为减少,同时客观上也没有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应当免除其刑罚。

  这样做可以进一步鼓励犯罪分子放弃犯罪,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3.对于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当减轻处罚。

  虽然这类中止犯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相较于既遂犯和未遂犯,其危害性较小。因此,在处罚时应当适当减轻刑罚,以体现刑法对中止犯的宽大处理。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区别的关键是哪些

  三、中止犯罪的法律效果

  中止犯罪相较于未遂犯罪和既遂犯罪,在法律效果上呈现出较为宽松的处理态度。这主要体现在对中止犯的处罚原则上。

  1.对于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我国刑法规定应当免除处罚。这意味着在这类情况下,犯罪分子不需要承担任何刑事责任。

  这种处理方式旨在鼓励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及时放弃犯罪,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从而保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即使中止犯造成了损害,其处罚也会比未遂犯和既遂犯轻。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当减轻处罚。

  这意味着在这类情况下,犯罪分子虽然需要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但刑罚会相对较轻。这种处理方式旨在体现刑法对中止犯的宽大处理,鼓励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及时放弃犯罪。

  3.中止犯罪的法律效果还体现在对犯罪分子的社会评价上。相较于未遂犯和既遂犯,中止犯在社会评价上通常会得到更为宽容的对待。

  这有助于犯罪分子在回归社会后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犯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中止犯罪在法律效果上呈现出较为宽松的处理态度。这既体现了我国刑法对中止犯的宽大处理原则,也体现了刑法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

  你是否对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判定有疑惑?在法律快车上,你可以找到更多专业法律人士为你解答,让我们一起学习法律知识,共建法治社会。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犯罪未遂
浏览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