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哪些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4-05-13 07:51
人浏览
导读:新正文详细解读了犯罪预备行为的定义、具体形态以及法律对其的态度。包括调查犯罪场所、准备作案工具、消除实施障碍等多种预备行为,并强调了这些行为虽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

  一、哪些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预备行为也有其犯罪构成,它是一种具备修正的构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态。

  根据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犯罪预备行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为实施犯罪事先调查犯罪场所、时机和被害人行踪。

  2.准备实施犯罪的手段,如购买作案工具、制造作案器械等。

  3.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如消除阻碍实施犯罪的障碍物、消除被害人的防备心理等。

  4.追踪被害人、守候被害人的到来或者进行其他接近被害人、接近犯罪对象物品的行为。

  5.出发前往犯罪场所或者诱骗被害人赶赴预定犯罪地点。

  6.勾引、集结共同犯罪人,进行犯罪预谋。

  7.拟定实施犯罪和犯罪后逃避侦查的计划等。

  这些行为都是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的预备活动,虽然没有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此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

  二、犯罪预备的具体形态

  1.犯罪预备行为的具体形态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的预备活动。

  2.这些活动可能是为了获取作案工具、制造作案条件,也可能是为了消除实施犯罪的障碍、接近犯罪对象等。

  3.无论哪种形态,只要符合犯罪预备的构成要件,即具有社会危害性,就可能构成犯罪预备。

  4.犯罪预备行为的具体形态包括但不限于:

  (1)购买、制造作案工具;

  (2)调查犯罪场所和时机;

  (3)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

  (4)追踪、守候被害人;

  (5)出发前往犯罪场所或诱骗被害人赶赴预定地点;

  (6)勾引、集结共同犯罪人进行犯罪预谋;

  (7)拟定实施犯罪和逃避侦查的计划等。

  这些行为都是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的预备活动,虽然没有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

哪些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三、法律对犯罪预备的态度

  1.我国刑法对犯罪预备持严厉态度,认为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2.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3.这一规定体现了刑法对犯罪预备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也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尚未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因此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4.法律对犯罪预备的态度体现了对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和对社会安全的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你对犯罪预备行为的判断有疑惑吗?若有疑惑,请咨询法律快车。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犯罪预备条件
浏览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