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恶意收购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4-06-22 05:39
人浏览
导读:恶意收购涉及多个法律后果,包括产权纠纷、资产评估受损、欺诈行为、债务逃避等。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详细解析恶意收购的法律后果,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相关风险。

  一、恶意收购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恶意收购的法律后果涉及多个方面。

  1.产权界定问题。

  (1)因产权界定而产生的诉讼,双方的举证往往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企业成立时间较长,而且在《公司法》出台之前企业的产权结构较为混乱。

  (2)处理这类案件应从原始的投资状况入手,先分清投资主体的多少,然后是投资份额的认定,还有后续部分的投资。

  (3)最后是在经营过程中产生资产的认定,在认定中应严格区分债权和股权,如果在投入中约定了固定的收益不承担风险的行为应视作债权而不应作为产权主体。

  2.资产评估问题。

  (1)在资产评估中受到损害的一方可提起诉讼,法院在办理这类案件时不一定以评估机构的结果作为定案依据,而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作出估计。

  (2)一般有问题的评估报告总是和市场的实际价格有相当大的距离,或是对无形资产的评估考察的因素不全面,使其与价值背离,如有此类情况则法院可予以纠正。

  (3)更有甚者,如果在办案中发现主要责任人因评估行为使国有资产流失并从中谋取私利的话,则应马上移交侦查机关立案。

  3.平等自愿问题。

  (1)如果是在收购中有欺诈行为,则可以认定为无效收购。

  (2)如果是因奉上级或政府之命收购或被收购,则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假如没有违反法律的规定,同时也没有其他导致合同无效的行为发生,则应认定收购有效。

  4.债务逃避问题。

  (1)在收购过程中,因资产评估、财产清算、债权债务处理等方面的缺欠债权或被遗漏,或被搁置,或被否认使债权处于漂浮置空状态,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利用收购逃废债务违反了民法典的诚实信用原则,恶意损害债权人的利益,是严重违法行为。

  (2)收购可以说是一种障眼法,目的只是为了披着合法的外衣避债,给债权人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使债权人讨债无门,法院执行也很困难。

  你是否遭遇过恶意收购?你有过哪些经验或教训?欢迎在法律快车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应对恶意收购的风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