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损害他人名誉是什么罪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4-06-07 11:27
人浏览
导读:损害他人名誉可能构成侮辱诽谤罪,需满足故意捏造事实、散布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等条件。在认定侵权时,需考虑被告行为、过错程度及是否造成名誉损害。

  一、损害他人名誉是什么罪

  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可能构成侮辱诽谤罪。

  1.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实施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从而构成的犯罪。

  2.对于侵害名誉权的行为,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构成犯罪。这些条件包括:

  (1)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即明知事实虚假或对事实抱有深切怀疑,却仍然不计后果地予以轻率发表。

  (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捏造事实或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侮辱或诽谤他人,或擅自公布、宣扬他人隐私材料,损害他人名誉权。

  (3)还需要存在受害人名誉被损害的事实。

  二、认定侵权的条件

  在认定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被告必须实施了侮辱、诽谤行为。这些行为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形式。

  (1)侮辱行为是故意以暴力或其他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

  (2)诽谤行为则是以书面、口头等方式捏造事实来丑化他人人格,导致受害人社会评价的降低。

  2.被告需要存在过错。

  (1)名誉权侵权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原告在主张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必须举证证明被告存在过错。

  (2)过错可以是故意或过失,但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只要被告的行为导致了原告名誉受损,就可能构成名誉权侵权。

  3.需要注意的是,在工作联系单中提出意见评价并不一定会构成名誉权侵权。

  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例如意见评价是否基于事实、是否公正客观、是否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等。

损害他人名誉是什么罪

  三、评价与名誉权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评价与名誉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

  1.人们有权对他人或事物进行评价,这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

  2.被评价者的名誉权也应得到保护,避免受到不实的或恶意的评价损害。

  3.在处理评价与名誉权冲突时,应首先明确言论自由的边界。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捏造事实或恶意攻击他人。

  4.在发表评价时,应基于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避免使用侮辱、诽谤等言辞。

  5.对于被评价者而言,如果认为自己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

  如果你对名誉权保护还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法律快车将持续为你提供法律知识和专业建议,守护你的合法权益。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