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如何认定胁迫行为是否犯罪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4-06-25 15:10
人浏览
导读:胁迫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需综合考量行为性质、主观状态及具体表现。胁从犯与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角色不同,胁从犯违背意志参与,而从犯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特定情形下,不构成胁从犯。

  一、如何认定胁迫行为是否犯罪

  在认定胁迫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胁迫行为的性质以及行为人的主观状态。

  1.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其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意味着,即使存在胁迫的情形,也并非所有的胁迫行为都会构成犯罪。

  2.胁迫行为的认定关键在于行为人的主观意愿。如果行为人是在受到威胁、揭发隐私等精神强制下,违背自身意志参与犯罪,那么其行为可认定为胁从犯。

  3.如果行为人虽然最初受到胁迫,但随后转变态度,积极实施犯罪,那么其就不再符合胁从犯的特征。

  4.如果行为人的身体受到外力强制,完全失去意志自由,那么其行为不能表达其主观意志,不可能具有罪过,因此不构成犯罪,也就不存在胁从犯的问题。

  5.被诱骗参加共同犯罪的人,由于并非受到胁迫,也不应被认定为胁从犯。

  因此,在认定胁迫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需要综合考虑胁迫行为的性质、行为人的主观状态以及行为人的具体行为表现等多个因素。

  二、胁从犯与从犯区别

  胁从犯与从犯在共同犯罪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显著的区别。

  1.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

  这意味着从犯并非犯罪行为的主导者,而是在主犯的指挥下进行某种具体犯罪活动,或在一般共同犯罪中实施某种情节轻微的犯罪行为。对于从犯,刑法规定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胁从犯的本质特征在于参加共同犯罪是违背其意志的。

  也就是说,胁从犯本身没有犯罪的故意,其参加犯罪是在他人的精神强制下不自愿地作出的。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胁从犯,刑法规定应当按照其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因此,胁从犯与从犯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参与犯罪的主观意愿和角色定位。胁从犯是受到胁迫而参与犯罪的,而从犯则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

如何认定胁迫行为是否犯罪

  三、不构成胁从犯情形

  在认定胁迫行为是否构成胁从犯时,有几种情形是不宜认定为胁从犯的。

  1.如果行为人身体受外力强制完全失去意志自由,那么其行为不能表达其主观意志,不可能具有罪过,因此不构成犯罪,也就无胁从犯之说。

  2.对于先是被迫参加犯罪,但随后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实施犯罪的行为人,也不宜认定为胁从犯。这是因为其已经转变了态度,从被动变为主动,不再符合胁从犯的特征。

  3.被诱骗参加共同犯罪的人同样不宜认定为胁从犯。这是因为诱骗并非胁迫,行为人并非在受到精神强制下参与犯罪。

  综上所述,在认定胁迫行为是否构成胁从犯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排除上述不宜认定为胁从犯的情形。

  如果你也有类似问题,欢迎在法律快车留言提问,我们的法律小助手会尽快为你提供帮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