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哪些情况不得假释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4-06-27 18:28
人浏览
导读:假释制度有严格限制,累犯和严重暴力犯罪者不得假释。假释需满足多项条件,包括刑期执行、表现良好等,并需考虑社区影响。假释程序规范,需经法定程序进行。

  一、哪些情况不得假释

  在假释的适用中,存在一些特定的情形,犯罪分子不得被假释。

  1.累犯作为重复犯罪的个体,其再犯罪的风险较高,因此不得假释。

  2.对于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故意伤害罪除外)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样不得假释。

  这些规定确保了假释制度的公正性和有效性,避免了犯罪分子通过假释逃避应有的法律制裁。

  二、假释适用标准

  假释的适用标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

  1.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

  2.这一规定确保了假释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既考虑了罪犯的改造情况,又考虑了其再犯罪的可能性。

  3.对于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这体现了假释制度的灵活性和人性化。

  4.在决定对犯罪分子假释时,还应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这一要求体现了假释制度的社会责任,确保了假释后的罪犯不会对社区造成新的危害。

  三、罪犯假释程序规定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假释,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这确保了假释制度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规定》还对假释的具体适用情形进行了细化和补充。

  (1)对于符合特定条件的罪犯,如过失犯罪的罪犯、中止犯罪的罪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罪犯等,可以依法从宽掌握假释条件。

  (2)这些规定体现了假释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刑罚的个别化和人性化。

  3.对于生效裁判中有财产性判项,罪犯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或者不全部履行的,不予假释。这一规定确保了假释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避免了罪犯通过逃避财产性判项来规避法律制裁。

  综上所述,假释制度的适用条件和程序规定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谨性,确保了假释制度的有效实施和良好运行。

  你对假释制度还有哪些疑问?欢迎在法律快车提醒您评论区留言提问,我们会尽快为你解答,并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