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规避风险 引导舆论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15 23:35
人浏览
  规避风险 引导舆论 ——浅析如何做好当前食品安全报道

  百姓口中无小事,食品安全大于天。近期,“瘦肉精”、“染色馒头”、“西瓜膨大增甜剂”、“染色花椒”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屡屡见诸媒体,这些事关公众利益的新闻报道的出现,反映了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及在关注民生、服务民生等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但食品安全是个敏感话题,稍不注意就会搅乱社会神经并埋下隐患,食品安全又是个社会顽疾,有待媒体站在风口浪尖,开展切切实实的舆论监督和科学有效的舆论推动。

  报道内容潜在社会负效应

  通过归纳总结近年食品安全报道与观察今年以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及社会反响,笔者发现,食品安全报道大致存在如下问题及潜在社会负效应。

  食品安全事件报道密集出现,平衡报道不足,易于引发公众恐慌心理。近年来,一系列损害公众利益的食品黑幕频频曝光,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股食品安全事件的“揭黑”潮。细数这些被曝光的不合格产品,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在经过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竞相转载与争相解读之后,受众会从这些报道中推及其余、主观想象,把“个案”推而广之到整个行业、整个社会,造成公众不敢消费、不放心消费,社会诚信体系进一步瓦解、社会焦虑加剧。

  有的媒体一味追求“眼球”效应,造成假新闻泛滥,社会经济损失巨大,媒体形象受损。食品安全报道动辄使用“有毒”、“致癌”等词语,往往容易制造冤假错案,令食品产业形象受损,使被曝光的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媒体公信力也大打折扣。食品安全失实报道主要表现为:报道内容完全失实、混淆关键概念、夸大问题程度、解释说明不够等。今年年初的“可燃面条”、“塑料面条”报道,由于报道者误将“食品添加剂”与“非食用物质”混为一谈,面条突然变成了内藏无数有害物质的有害食物,一度在网络与现实生活中引起轩然大波。

  食品安全报道趋于浅表化,深度不足,舆论推动作用未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报道以短、平、快的资讯居多,深入报道、后续报道、社会全景式报道少。这其中存在多方面原因,首先,食品安全报道属于负面新闻,从采访、制作到传播,面临诸多障碍,因此,就近年媒体表现来看,多数食品安全报道往往止步于社会“告知”层面。

  应报道科学化发展建议

  要解决食品安全报道中出现的问题,规避社会风险,需要媒体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局意识及业务水平,需要强化政府、企业、食品安监部门、评估机构、医疗卫生领域及社会公众的积极作用,从而在全社会建立起运转良好的食品安全信息传播体系。

  媒体应提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注意适时适度搞好平衡报道,把握好报道的度。一方面,新闻媒体应从大局出发,平衡报道内容,切不可为一时之利吸引眼球,无原则地扎堆报道,将报道重心侧重于曝光劣质产品、违规生产等负面信息上,这不仅是对媒体责任的亵渎,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另一方面,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也要强调“度”,过于细节化地描写劣质食品加工细节、突出感官刺激、大肆渲染肮脏不堪的加工环境等,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丑化报道对象等,带来社会负效应。

  媒体应提高科学审慎意识,做好信息把关人,杜绝虚假新闻与主观报道。对新闻媒体而言,食品安全问题绝不能成为“营销”手段,绝不能通过“报猛料”来“抓眼球”。新闻记者在食品安全报道过程中,包括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源的核实和报道用语的选择等,一定要坚持审慎的科学态度,多搜集资料,多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力求报道的真实性,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整体进行全面认识,对事件进行准确、权威报道,既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传达警示信息,又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完善社会心理疏导

  食品安全报道的最终社会效益是保护公众身心健康、引发整个社会的关注与行动、杜绝违规生产、保证食品安全。媒介承担着风险传递的第一职能,同时承担着社会心理疏导职能与舆论导向和社会推动职能。这就要求媒体不仅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更应依靠议程设置与舆论影响力,深入挖掘事件的社会原因并探讨防范对策。

  完善新闻报道,及时科学传递食品风险。随着食品安全事件报道数量的增加,媒体在报道体裁、信息来源、报道主题上也应逐渐多样化、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事件曝光后,不仅应关注政府和企业的行动,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社会危害,也应该关注医疗卫生专家、消费者等,发出他们的声音,并介绍明辨真伪、食品安全自我救助知识,开通社会维权渠道等,及时完善媒体传递食品安全风险职能。

  密切关注报道反响,积极疏导社会情绪。作为食品安全报道的始发者或转发者,媒体应以警醒的态度密切关注报道反响。一旦发现信息失实,应在第一时间进行自我检讨与辟谣,还公众以准确、权威的信息,及时挽回不必要的社会损失,避免公众恐慌;一旦发现信息的社会冲击力过大,引发社会情绪波动,则要根据社会情绪的变化、社会需求情况等及时展开追踪报道,通过新闻调查或专家发言等,为公众解疑释惑,第一时间规避社会风险。

  媒体通过议题设置,营造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积极建言献策的社会舆论氛围。食品安全的治理依赖于公共政策的建立与完善,公共政策形成于政府、专家、大众等各种社会角色的共同讨论。媒体不仅有责任将反思食品安全政策制度缺陷作为重要议题进行呈现,引导政府部门、行业专家和普通民众参与讨论,还要为各种社会角色交流提供渠道,最终形成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合理建议。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