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文集

胡海春律师
胡海春律师
北京-北京
主办律师

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

刑事辩护2020-08-28|人阅读

【案情】  2013年7月8日,薛某购买了一台升压机,准备用拉电网的方式去捕猎野猪。同月10日上午,薛某在某村王某家附近,拉好电网准备捕猎野猪,并告知附近居民。次日凌晨3时30分许,陈某路过王某家附近的小路时,被薛某私设在小路的电网电击死亡。  【分歧】  对薛某行为的认定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薛某私自架设电网捕猎野猪,通知附近居民,说明其已经预见到该行为可能产生危害后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属于过失,且造成陈某死亡,属于过失致人死亡,薛某的行为应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薛某主观上属于过失,且造成陈某死亡的法律后果,但其行为针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正常的生产、工作、生活的安全,即危害公共安全,因此,薛某的行为应认定为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评析】  认定薛某行为的关键点在确定其行为侵犯的客体,广州刑事律师认为,薛某告知附近居民其架设电网事宜,说明已经意识到其行为可能产生危害后果,但存在侥幸心理,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属于过失犯罪。薛某架设电网的位置选择在小路上,由于无法确定特定时间特定方位路径该小路的人,且农村小路具有公共设施性质,形成了特殊形态的公共场所。过失致人死亡罪中行为人的行为对侵犯的具体客体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能够确定实际的客体对象,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行为人的行为对侵犯的具体客体没有指向性,具有随机性,但其行为侵犯的客体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即公共安全。因此,薛某的行为针对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权,应认定为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针对类似于上述情况的案件,审判实务中存在争议的症结在于是否能够把准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定性标准,准确把握构成要件,找准与相关罪名的区分点。  一、从犯罪构成要件角度,确定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定罪标准  我国《刑法》第114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115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由此确定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过失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并与之相当的危险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是一个独立的罪名,是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各种不常见的危险方法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但确定其构成要件需要结合放火、决水、爆炸、投毒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从主客观要件准确定性。  主观方面要件需要确定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主体要件要求行为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即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主体行为状态,主要体现在行为人的身心特征,对具体行为的辨别认知。主观要件要求行为人的行为存在过失,是行为人对自己的某种举动所引起的危害公共安全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即行为人对其使用其他危险方法可能发生的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结果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或者应当预见这种严重结果可能发生,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严重结果。这两种过失对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均持否定态度,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其发生。  客观方面要件需要确定客体要件和客观要件。客体要件要求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正常的生产、工作、生活的安全。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安全,即不特定的多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所谓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可能危害的对象,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某几个人的人身权或某项财产权,该行为一旦实施,其犯罪就具有严重性或广泛性。客观要件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危险方法实施了足以危及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即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二、从犯罪认定的关键点角度,准确界定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危害公共安全。从《刑法》的规定而言,本罪与爆炸、放火、决水、投放危险物质等犯罪在犯罪手法、手段上具有一定的相同性,本质区别均在于本罪突出危害公共安全的客观形态。爆炸、放火、决水、投放危险物质等犯罪强调犯罪行为的直接结果效应,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展现的是行为事实状态。因此,是否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或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犯罪重点在于犯罪行为是否对公共安全存在一定的危险状态。  (二)本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界定。过失致人死亡罪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但行为针对的是特定主体或同类主体,且行为对象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无法预期行为对象的指向性,更无法确定受害人的类别或行为的同类性。

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法律快车投诉反馈。
律师文集推荐
误伤工友致死怎么判
误伤工友致死怎么判误伤工友致死怎么判1、导致事故发生的人,责任划分,应该看当时具体情况。如果导致事故发生的人,是存在过失的,自己也受伤或者死亡,此人也构成工伤或
#刑事辩护
人看过
误伤工友致死怎么判
虚假诉讼罪主观恶意的认定
虚假诉讼罪主观恶意的认定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虚假诉讼罪,即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其第一款规定:“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刑事辩护
人看过
虚假诉讼罪主观恶意的认定
刑事财产刑执行的问题与建议
刑事财产刑执行的问题与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第一条规定,刑事裁判涉财产的执行标的包括罚金、没收财产、责令退赔、处置随案移送的赃
#刑事辩护
人看过
刑事财产刑执行的问题与建议
熟人之间强奸罪与非罪的界限如何认定
熟人之间强奸罪与非罪的界限如何认定指导案例第1339号梁某强奸案——如何运用证据认定熟人之间强奸罪与非罪的界限一、基本案情被告人梁某,男,1984年6月23日出
#刑事辩护
人看过
熟人之间强奸罪与非罪的界限如何认定
刑事处罚能否转化为治安处罚
刑事处罚能否转化为治安处罚一、刑事处罚能否转化为治安处罚犯罪行为情节轻微不再追究刑事责任,免除刑事处罚后,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给予行政处罚,所以在一定的情形
#刑事辩护
人看过
刑事处罚能否转化为治安处罚
被迫签订有欺诈性合同如何处理合同纠纷律师介绍
被迫签订有欺诈性合同如何处理合同纠纷律师介绍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签订合同时要遵守相应的原则,而自愿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中有些人会通过威胁的手段让他人签订
#刑事辩护
人看过
被迫签订有欺诈性合同如何处理合同纠纷律师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