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文集

张清涛律师
张清涛律师
上海-上海
高级合伙人律师

房屋内曾有人上吊自杀,卖方未如实告知,买方起诉至法院,法院以重大误解为由判决撤销合同

合同纠纷2018-12-03|人阅读

潘先生花375万元买一套住房,在签订买房协议并支付20万元定金后,了解到这套房屋竟是“凶宅”,潘先生认为房东徐先生隐瞒重大事项,要求解除协议、返还定金。徐先生则认为潘先生嫌房价贵想违约,定金不予返还。近日,长宁区法院对这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撤销双方基于重大误解签订的协议,徐先生返还潘先生20万元定金。

【案件回放】

2016年3月初,潘先生在房屋中介公司的推介下,与徐先生签订了房地产买卖居间协议,约定潘先生以375万元的价格购买徐先生名下的一套住房。签约后,潘先生支付了20万元定金。几天后,潘先生再次查看所购房屋时,从邻居处了解到,十多年前曾有人在这套房屋内自缢死亡。潘先生大为惊讶,就委托律师进行调查。律师调查的结果显示,2001年4月,一名户籍在该房屋内的女性因“自缢”报死亡。同时,2016年1月,该房屋因存在敲承重墙及卫生间改造的行为被小区物业公司发出过《违章建筑整改通知书》。

2016年7月,潘先生以所购房屋为“凶宅”且被告擅自改动房屋结构为由,向长宁区法院起诉,要求撤销房地产买卖居间协议、单倍返还定金。徐先生不同意潘先生的诉讼请求,辩称在潘先生第一次看房时就已告知房屋结构改动的情况,而“凶宅”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徐先生认为是潘先生觉得房价贵了想违约,所付定金应予没收。

【以案说法】

本案双方争议的焦点,是涉案房屋是否为“凶宅”。综合原告提供的证据和法院依法调取的证据,并结合经验法则来看,曾有户籍在涉案房屋内的案外人在涉案房屋内自缢死亡的说法具有一定合理性,同时被告也没有举证证明案外人在他处自缢,据此,法庭推定案外人自缢于涉案房屋内。

根据我国社会传统风俗,涉案房屋曾为“凶宅”一事确实会对涉案房屋的价值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并进而左右买家的购房意向。由于被告自身取得涉案房屋权利的时间较短,而且获取案外人自缢信息有一定难度,因此,被告表示对“凶宅”一事并不知情的说法也是合理的,不能认定被告存在故意欺诈、隐瞒等行为。综合分析案情,涉案合同是在双方都有重大误解的情况下订立的,责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原、被告任何一方。因此,该合同依法应予撤销。合同撤销后,被告已经收取的定金应当全额单倍返还给原告。

【法辞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五条 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十四条 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第五十八条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案例撰写:长宁区法院 章伟聪

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法律快车投诉反馈。
律师文集推荐
汽车曾更换过保险杠,销售方未明确告知,法院判决退一赔三
【案情简要概述】2018年8月,沈某前往上海昶某汽车销售公司展厅,想订购一辆2018款白色JEEP自由光,展厅销售人员接待了沈某,双方谈妥价格后签订了《汽车销售
#合同纠纷
人看过
汽车曾更换过保险杠,销售方未明确告知,法院判决退一赔三
合同违约方是否享有合同的解除权?
概要: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关于违约方不得解除合同的明确规定。在合同客观上已无法继续履行或者客观上已终止履行的情形下,判决强制履行显然是非理性的选择。依据合同法第1
#合同纠纷
人看过
合同违约方是否享有合同的解除权?
违约方享有合同解除权,但应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张清涛律师分析后认为,张女士以无力经营为由单方解除《租赁合同》,显属违约,理应承担一定的违约责任。我国相关法律并没有规定违约方不可以主动提出解除合同,张女士已经
#合同纠纷
人看过
违约方享有合同解除权,但应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房屋假买卖套取银行贷款,《房屋买卖合同》被法院判决无效,房屋恢复登记至原权利人名下。
陈某与蒋某系多年朋友。2008年蒋某公司需要生产资金,找陈某帮忙,陈某无资金可借。蒋某提出可用陈某的房屋假买卖,套取银行贷款算作蒋某借款,贷款由蒋某按月偿还,在
#合同纠纷
人看过
房屋假买卖套取银行贷款,《房屋买卖合同》被法院判决无效,房屋恢复登记至原权利人名下。
中介为赚取差价,以自己名义签订《房屋买卖合同》被判决解除,中介赔偿违约金40万。
陆某长期经营房产中介业务。2012年陆某将动迁户尚未到手的房子挂牌。陆某想赚取差价,不肯透露真正的售房人,在另一家中介公司居间下,陆某以自己名义与林某签署了《房
#合同纠纷
人看过
中介为赚取差价,以自己名义签订《房屋买卖合同》被判决解除,中介赔偿违约金4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