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详情

一个亲戚67岁,因贩毒被抓,因其患有严重糖尿病,脑梗,在公安局时被取保候审,现在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1年,现在能申请监外执行吗?办理监外执行时会被收监吗?

刑事辩护 2020-02-06 17:07 人浏览
共8位律师解答
  • 监外执行即暂予监外执行,是指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由于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或者妇女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的婴儿,不适宜在监狱或其他劳动改造场所执行刑罚,可暂由罪犯原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执行,并由罪犯原属的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协助监督的一种特殊刑罚执行方法。   《刑事诉讼法》第254条规定了监外执行条件,即,“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一)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三)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有前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对适用保外就医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   对罪犯确有严重疾病,必须保外就医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诊断并开具证明文件。   在交付执行前,暂予监外执行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决定;在交付执行后,暂予监外执行由监狱或者看守所提出书面意见, 报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或者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
  • 不能,。、、、、、、、、、、、、、、、、
  • 要看是否符合保外就医条件。
    【追问】他的病历是这样的,麻烦您给看看,受否适宜保外就医1、左侧腓总神经损伤2、多发性脑梗死3、2型糖尿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
  • 走取保候审程序之前,首先要判断是否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这是前提。否则,要走弯路。法定的取保候审条件有两个:一是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是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这两个条件,具备其一即可。此外,任何办案机关都怕担责任,只要体检出不适合羁押的病症,就可取保候审。在进行了上述判断之后,就可走如下程序:1、本人或家属及聘请的律师向办案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2、办案机关填写《呈请取保候审报告书》,经县市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3、提出保证人或提交保证金,经办案机关审查。有保证人的,填写保证书。4、填制《取保候审决定书》。5、向被取保候审人宣布规定,交代事项,告知法律责任。6、将被取保候审人移交派出所执行。7、解除取保候审(最长时限为十二个月)。说明:1、即使不提出取保候审,一旦被羁押的期限到期,办案机关就可变更为取保候审。2、如案件不涉及经济,保证金为2000——50000元,如果涉及经济,按涉案数的1——3倍确定保证金
  • 申请取保候审要满足以下条件: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   符合下述条件的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由公安机关执行。
  • 可以申请的,需要帮助可以联系!
    【追问】他的病历是这样的,麻烦您给看看,受否适宜保外就医1、左侧腓总神经损伤2、多发性脑梗死3、2型糖尿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
  • 你说的意思是保外就医,但是这个人的情况不符合保外就医的规定,保外就医的前提是被告人患有传染性疾病等不适宜羁押的疾病,他的这些并不是不适宜羁押的病。
    【追问】他的病历是这样的,麻烦您给看看,受否适宜保外就医1、左侧腓总神经损伤2、多发性脑梗死3、2型糖尿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榆林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查看全部8个解答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