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详情

离婚财产分割,对方隐匿家庭存款

离婚财产分割 2023-07-02 14:05 人浏览
共8位律师解答
  • 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法律规定的共同所有原则。1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1 对于银行存款,如果是夫妻共同财产,一般应当对半分割。但是,如果一方隐匿、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的,转移一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2 为了确定银行存款的归属和比例,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区分个人财产和夫妻共同财产。一般来说,一方的婚前财产、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补偿、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等为个人财产;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投资知识产权等收益、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除非明确只归一方)、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住房补贴公积金养老金等为夫妻共同财产。12 区分出资的来源和时间。出资的来源和时间可能会影响对财产的贡献大小及房屋归属。比如,如果一方以个人财产支付了房屋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不动产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离婚时应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原则,由不动产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2 取得证据。证据是维护自己权益的关键。在离婚案件中,法院认可的银行存款证据形式有:户主历史交易明细单原件、户主网上明细单、转出账户的转出记录、照片、双方的沟通记录、录音等。这些证据可以通过自行取得或向法院申请调取两种方式获得。自行取得的方式包括:留意对方放在家里的转账记录、交易明细照片、沟通记录等。向法院申请调取的方式包括:委托律师持法院调查令进行调取或者直接由法院去调取。2
  • 您好,已经诉讼了吗?目前是什么情况
  • 你好,隐匿了哪些财产,大概多少?
  • 你好,可以起诉离婚,要求分割
  • 夫妻离婚隐藏财产的处理方式:若在离婚前发现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若在离婚后发现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条
    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八十四条
    当事人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发现之日起计算。
  • 离婚时一方隐匿财产的处理方式:受损一方应当保存对方隐匿财产的证据,并据此向法院起诉,如果情况属实,对方有隐匿财产的行为,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可以不分或者少分财产给对方。若离婚后发现的,则可起诉,主张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条
    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
    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 离婚时对方隐匿财产,受到侵害的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且法院可能会判决该方少分或者不分离婚财产
    法律上规定,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另一方可请求法院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条规定,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
    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条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
    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 你好,可否详细说下具体情况?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西安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查看全部8个解答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