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详情

被打了耽误工作了怎么赔偿

人身损害赔偿 2023-08-07 14:32 人浏览
共12位律师解答
  • 如果被你打了要立即报警并要求做伤情鉴定,如果是轻微伤,你就可以要求赔偿,除了医疗费、营养费、护理费、交通费、误工费以外,还有两点要记住,如果是在工作中被打伤,还可以得到工伤赔偿,如果鉴定是轻伤以上呢,打人者要负刑事责任了,你还可以要求支付刑事谅解金,也就是我们说的刑事谅解书,对方要减轻或者免除刑事处罚,必须要得到受害人的谅解,数额多少,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主要看你的要求和对方的支付能力
  • 您好,您可以诉讼解决,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交通费等,如构成伤残等级,还可要求伤残赔偿金等
  • 您好,根据您的信息,我们具体沟通一下
  • 您好,具体的情况您可以和我沟通一下
  • 您好 具体事故发生多久了呢
  • 具体要结合伤情确定误工费等费用
  • 您好,需要具体沟通详细情况
    【追问】打我的人现在都没提赔偿的事
  • 受害人误工日期,应当按其实际损害程度、恢复状况并参照法医鉴定或者治疗医院出具的证明等认定。受害人的实际误工日期少于休假证明的,应以其实际的误工日期认定;实际误工日期多于休假证明的,一般应当根据休假证明认定。受害人确需休养但无休假证明的,可在征求法医或治疗医院的意见后酌情处理。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的赔偿应当按照其收入的实际损失计算。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一般误工费是根据受害人所耽误上班工资来进行赔偿,耽误多少工资,要求用人单位出示相关证明,让肇事者进行相关的赔偿即可,如果没有固定工资的话,那么出示近3年的每月平均工资,要求肇事者对受害人支付相关赔偿即可。
  • 一、上班被打怎么要求补偿
    1、上班被打及时报警,明显不构成轻伤且被害人不要求做鉴定或者经法医鉴定不构成轻伤的按照治安案件处罚,经鉴定达到轻伤及以上的,追究刑事责任,涉嫌故意伤害罪。可以主张相应的医疗费误工费赔偿。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二、工伤理赔流程和标准
    工伤理赔流程和标准如下:
    1、首先用人单位应该在一个月内向劳动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如果单位不申请,自己写份工伤认定申请,向当地劳动局申请工伤认定。提交的资料包括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
    3、劳动局做出工伤认定决定;
    4、伤者去有资质的医院做伤残鉴定;
    5、把医院的伤残鉴定交给劳动局和用人单位,劳动局会发工伤认定通知书给用人单位;
    6、单位开始赔偿,主要包括伤残补助金、医疗费。
  • 被人打了可以主张赔偿受害人为此支付的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误工费。上述费用可以由当事人之间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条
    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 具体情况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沟通
  • 被打伤的误工费怎么算 1、有固定收入的: 误工费=误工收入(天/月/年)X误工时间 注:对有固定收入的,应当按照其实际减少的损失计算误工费损失赔偿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北京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查看全部12个解答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