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详情

拿错别人的快递,我们自己要给别人陪吗

财产损害赔偿 2023-12-07 17:49 人浏览
共10位律师解答
  • 你的疏忽大意给别人造成损失,从侵权责任法律规定看,应由你们赔偿,但很可能快递公司通过保险理赔了。
  •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是的,自己拿错的应当还回去否则侵犯他人财产要据实赔偿
  • 后续看是否造成实际的损失,予以确定。
  • 您好,拿错了,退回去啊,诉求
  • 你好,这是看案情情况判定的
  • 您好,现在问题解决了吗?

  • 快递被别人拿走了怎么办
    1、打电话给派件的快递员,询问是怎么回事,并商量解决方法。若快递员不能解决,可以找快递公司处理。也可以让卖家进行处理,买家并不需要承担责任。
    2、通过电话或者登录国家邮政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局网站申诉,也可以采用微信、书信或者传真形式申诉。
    3、根据法律依据:《快递暂行条例》第42条规定:
    冒领、私自开拆、隐匿、毁弃、倒卖或者非法检查他人快件尚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治安管理处罚分警告、罚款、拘留三种。
    也就是说故意冒领他人快递且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被处以1日以上,15日以下的治安拘留。
    《快递暂行条例》
    第三十条
    寄件人交寄快件和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收寄快件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二十四条关于禁止寄递或者限制寄递物品的规定。
    禁止寄递物品的目录及管理办法,由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三十一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收寄快件,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的规定验视内件,并作出验视标识。
    寄件人拒绝验视的,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不得收寄。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受寄件人委托,长期、批量提供快递服务的,应当与寄件人签订安全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保障义务。
    二、快递丢失的赔偿标准是什么
    1、保价的给据邮件丢失或者全部损毁的,按照保价额赔偿;部分损毁或者内件短少的,按照保价额与邮件全部价值的比例对邮件的实际损失予以赔偿。
    2、未保价的给据邮件丢失、损毁或者内件短少的,按照实际损失赔偿,但最高赔偿额不超过所收取资费的三倍;挂号信件丢失、损毁的,按照所收取资费的三倍予以赔偿。
    3、邮政企业应当在营业场所的告示中和提供给用户的给据邮件单据上,以足以引起用户注意的方式载明前款规定。
    最后,快递被别人拿走后,收件人应该先合适自己身边的人是不是被代领了,如果不是就去快递网点核实,然后根据责任进行协商,如果协商不好就向相关部门投诉,或者是拨打投诉电话。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 一、别人拿错快递不归还的后果
    1、误收快递,属于不当得利,如果经真正的收货人或发货人讨要后拒不归还,构成侵占公私财物违法行为,涉案财物达到5000元以上,拒不归还则构成侵占罪。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
    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
    (2)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
    (3)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二、侵占罪的构成要件有什么
    1、客体要件: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他人财物的所有权;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将他人的交由自己代为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属于他人交与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占为己有。
  • 如果你有证据证明你的快递被他人拿去了,你可以直接起诉这个人,要求其退还快递,还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当然,因为你没有收到快递,所以你也可以直接找卖家。
  • 如果您拿错了别人的快递,您需要尽快联系快递公司或快递员,确认快递的收件人是否已经收到快递,并告知他们您拿错了快递。如果收件人没有收到快递,您可以考虑将快递送回给收件人,或者将其交给当地的邮局或快递公司。 如果您已经拆开了快递包裹,您需要与收件人协商解决。您可以向收件人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例如提供一定的赔偿或重新购买同样的物品。如果收件人同意您的解决方案,您可以与其达成协议并解决问题。如果收件人不同意您的解决方案,您可能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与快递公司协商或寻求法律帮助。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深圳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查看全部10个解答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