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详情

离婚时争抚养权。协议书写了不再婚,请问有法律效益吗?

子女抚养 2024-02-04 23:38 人浏览
共19位律师解答
  • 如果离婚协议中限制了再婚的条件,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例如《民法典》所规定的结婚自由,这样的条款会被认为是无效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 离婚时关于抚养权可以自行约定也可以附条件,如附终止抚养权的条件,即一旦达到约定条件,则原抚养权人丧失抚养权
  • 你好,使你签署了这样的协议,你仍然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再婚,这一点不会影响你在离婚案件中的抚养权争夺。
  • 您好,如果写身份证号以及画押或者印章,就具有法律效应。
  • 你好,根据法律规定,该限制再婚的离婚条款是无效的。
  • 你好 没有法律效应 婚姻是个人自由A
  • 如果协议约定你不能再婚,这个没有拘束力
  • 具体金额多少可以通过起诉或者非诉处理
  • 没效,结婚自由,不能作出限制
  • 你好,夫妻感情抒发破裂的啊
  • 你好,按照双方的协议履行的
  • 你好,协议书有法律效应G
  • 你好 具体是什么情况的
  • 小孩多大可以争取的啊
  • 婚内协议约定孩子抚养权没有法律效力。因为孩子抚养权属于人身权,是无法约定的。只有真的离婚了,双方可以在考虑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状况下,由一方获得孩子的抚养权。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 夫妻孩子抚养权协议有效的。但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1、约定不损害子女合法利益;
    2、约定不违反法律规定或公序良俗;
    3、约定能体现双方真实意思表示;
    4、其他条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第一千零八十五条
    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 离婚协议孩子抚养权问题可以由双方在离婚的时候签订书面离婚协议,离婚协议载明双方对子女抚养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在诉讼离婚中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
    (一)》第四十五条规定,父母双方协议不满两周岁子女由父亲直接抚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十八条规定,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直接抚养子女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
    (一)》第四十五条
    父母双方协议不满两周岁子女由父亲直接抚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十八条
    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直接抚养子女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 您好,以不能再婚作为离婚协议中终止抚养权的条件,法院一般认为该约定限制了应该抚养子女一方的再婚自由,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离婚时关于抚养权可以自行约定也可以附条件,如附终止抚养权的条件,是所附条件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如限制再婚,便是违反了《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一条所规定的婚姻自由,因此这样的条款无效,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依法从子女利益最大化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和抚养方的条件来判断抚养权的归属。同时,任何限制父母再婚自由的条款都可能会被判定为无效。由于个案详情不同,您可以电询来访,我会详细分析您的问题,为您提供针对性方案建议。
  • 早上好,这个是可以帮助的,是可以去签写的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广州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查看全部19个解答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