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杨超详解中国人寿投资“世界观”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2-18 10:48
人浏览
“走出去总归是应该的,但时机非常重要。选择什么样的对象,什么时候下手,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的。”

  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601628行情,股吧)保险集团(以下简称“中国人寿”)总裁杨超在京丰宾馆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做出上述表述。他向记者详细解说了中国人寿对于海外投资的思路,以及对投资对象的甄选标准。

  海外投资术

  <21世纪>:中国人寿作为三地上市的大公司,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到投资界的高度关注,次按风波之下,中国人寿有没有海外投资的打算?

  杨超:走出去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头脑清晰,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对象。

  <21世纪>:既然有打算,那么中国人寿走出去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杨超:出去的目的很清楚,第一个是提高投资回报;第二个是通过战略性收购、并购,引进先进的技术,改善和提升我们自身的管控能力和水平,提高我们的经营决策水平。

  <21世纪>:虽然我们知道中国人寿的投资风格比较谨慎,但对于至今没有行动还是有些不理解?

  杨超:现在社会上有种共识,我国的金融业特别是保险业,起步比较晚,底子比较薄、基础也比较差。我们自己也承认,综合素质跟先进的国际顶级金融服务集团相比,都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通过这次的次按危机,我们也明显看到国际很多金融企业在公司管理、在经营决策上暴露出来的问题。

  也许这次次按风波可能很快会过去,但以后是否会有其他的金融危险我们不得而知。所以对于我们来讲,走出去是必须的也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管控、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就像我们经常谈到的投资原则“安全、流动、收益”,我们从来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能去冒险,不能去冒进。

<21世纪>:您心目中的投资对象的标准是什么?

  杨超:目前欧美市场上可以投资的企业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受次按影响很大,损失惨重。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一直有公司来找我们。

  第二种情况,一些公司从目前公布的情况来看它有损失,损失不大,但还没有完全见底。第三种情况,一些公司自身没有次按损失,但受到次按危机的波及和整个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影响,其估值有所下降。如果这样的公司也有意向的话,我觉得这种公司是可以投资的好公司,因为其基本面没有改变。

  <21世纪>:中国人寿是想单方面投资吗?

  杨超:我们的思路基本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过去我们一味地想引进的决策已经改变。过去很多的机构投资者、财务投资者都很原意进来,但那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一定要对我们有帮助的公司。

  <21世纪>:既然已经考虑这么成熟,那么现进展如何呢?

  杨超:公司设有两个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和“负债匹配战略投资委员会”。从去年开始他们一直在调研直到现在,但他们还没有向我提出投资报告。一直没有出手,目的就是想把这个方案搞得周密一点,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更看重国内市场

  <21世纪>:刚刚谈了很多对海外市场的看法,那么您对中国的投资市场怎么看呢?

  杨超:实际上与海外市场比起来,我对国内市场更看重。中国保险业的潜力很大,现在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保源很多。就像这次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了极大损失,而保险业覆盖面很小。

  此外,广阔的三农保险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虽然过去几年我们已经在农村建立了很多网点,但是现在看来,覆盖面还是不够,而且除了投保以外,在防灾防损上,也可大有作为,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这也是我的一份提案“大力发展三农保险”的由来。

  <21世纪>:众所周知,保险有两个轮子,拓展业务渠道的同时,在投资领域您怎么看?

  杨超:要拓展投资渠道。我这次提案中也提到了“支持保险资金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主要投资于未上市的企业股权,伴随企业成长阶段和发展过程培育公开上市的企业资源。它对企业早期、成长期和扩展期都发挥着比较大的作用,对于实体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而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使保险资金规模日益庞大,与其他金融资金相比,保险资金中长期资金的比重更大,期限结构更适合参与私募股权投资。

  <21世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分为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并购重组基金等等,您认为这三个当中,那个更适合保险资金投资?

  杨超:个人认为,很多企业都需要重组改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支持企业重组上市,应该是资金需求量最大,见效也最快的,因此首推并购重组基金,其次是产业投资基金。现在很多如码头、机场、港口、公路,都有很多投资机会,效益也比较有保证,适合于长期投资。

  <21世纪>:您对投资铁路怎么看呢?中国人寿好像没有投京沪高铁?

  杨超:铁路我有些吃不准,像美国的公路非常发达,而铁路上尤其是客运就不赚钱的,而我国的客运基本上也是如此,而目前对这一项目科学合理的论证都没有,因此,对于客运不是很看得准。

  比较看得清的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就离不开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很有投资潜力的。

  现在很多产业都主动提出来,要搞自己产业的基金,矿业、核工业都提出来要搞自己的产业投资基金,我觉得保险业也可以搞自己的保险业投资基金,当然要有主管部门的批准。这是我的一个梦,我希望由中国人寿牵头,联合一些中小保险公司一起发起保险业的产业投资基金,有自己的管理团队,自己的钱自己去用,心里踏实,回报也会高。

  <21世纪>:最近“股神”巴菲特评价现在的保险业已经不具备投资价值,对此您怎么看?

  杨超:巴菲特的发家是在保险业,但保险业也一定有高潮有低潮,就像资本市场的涨落一样。所以纵观全球保险业,我相信他主要指的是欧美等地区的成熟市场,他觉得成熟市场的潜力不大了。然而,我觉得中国的保险市场还是非常有潜力的,我相信只要积极正确地引导市场,严格监管,以及投资渠道上政策的逐渐放松,中国保险业现在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大有发展潜力,否则为什么现在成熟市场的公司都想到中国投资,这也是之前我说更看好国内市场的原因。


21世纪经济报道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