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城乡统筹四年,重庆老百姓人人享社保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2-02 23:39
人浏览

  2007年,重庆获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晃四年过去了,重庆的“统筹城乡”建设成效如何?取得了一些什么样的经验?创立了哪些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重庆模式”?日前,市统筹办相关负责人就此接受了媒体采访。

  重庆行动“农转城”盘活城乡资源

  城市与农村要统筹、协调发展,最根本的突破口就是要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土地效益,促进城市资源下乡。为此,我市适时推出了“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工及农村居民自愿转户进城。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市已有约200万农村居民转户。到今年底,全市可完成300万农民工、农村籍学生等重点人群转户,顺利完成第一阶段户籍制度改革任务。

  依托于“转户”,我市创造性地推出了“地票制度”,发展担保、小额贷款、信托、私募股权转让投资、风险投资、金融租赁、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启动农村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抵押融资试点。  不仅如此,我市先后成立了联合产权交易所、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农畜产品交易所、药品交易所、航运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等七个区域性市场服务“三农”。

  “两翼”农户在万元增收工程带动下,仅2010年,农户户均增收超3000元。而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城乡收入比缩小为3.3:1。

  重庆速度 每人都可享有一份社保

  统筹协调发展,要的不光是经济的发展,均衡、公平、适中、广覆盖的社保待遇也是“统筹城乡”建设的一个重点。“这方面,我市不仅做到了,在制度建立上还处在了全国率先位置。”市统筹办相关负责人说。

  比如,在全国率先出台“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城镇用人单位超龄未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办法”。紧接着又先后在全市启动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将这些社保制度覆盖到了全市40个区县,让每一个重庆人都能相应地享受到一份社保。  市统筹办相关负责人说,到2010年,我市企业退休人员月养老金收入已达到1411元,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重庆模式 200万“夹心层”有了房住

  在解决和改善老百姓居住问题时,重庆也先于全国其他城市,率先推出了“公共租赁房”。

  2010年起,我市将用3年时间建成40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重点覆盖进城农民工、新毕业大学生等200万城市“夹心”人群住房需求,使30-40%的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由政府提供公租房和安置房等予以住房保障。

  截至目前,首批4700余户公租房租赁户已接房入住。5月28日,举行了公租房第二次公开摇号配租。

  “统筹城乡”探索道路上,我市在城乡公务服务体系、行政体制改革、社会治理等方面不断创新。比如,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政策的建立,以及寄宿制学校、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有效地完善了城乡基础教育体系,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9年。  重庆晨报记者 罗强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