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房产纠纷要去哪里处理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05-06 15:26
人浏览

  网络上关于房产的话题有很多,其中因房产产生的纠纷就不少,比如说买房的时候,签订了合同,交了款,对方却反悔了,不能腾房,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可倒了霉了,拿别人也束手无策,那么房产纠纷要去哪里处理呢?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房产纠纷要去哪里处理

  1、你当时交了定金,应该除了收据还有一张定金单,标明你所定房源的具体情况以及其他相关规定,这其中包括双方的违约责任及无法转成签约的处理办法,你看一下,开发商那边是否构成违约。

  2、在合约的最下边,都会有标注,如果双方无法协商解决,去哪里解决?一般都是到甲方(开发商)所在地的仲裁解决,或者是法院解决。看当时签的单子约定的是哪里。

  3、然后直接去仲裁委员会仲裁,或者法院起诉,如果开发商违约又提供不了其他的证明材料。这样的责任判定起来很容易,不会拖太久,产生的诉讼费用由败诉方承担。

  4、还有,你手中有对方收据,因此退还也是一大证明的依据,要保存好原件,如有银行电汇单原件,一并保存好。

  二、解决购房纠纷的途径有哪些

  解决购房过程中发生的房产纠纷,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行政和诉讼等办法加以解决。

  1、协商解决。

  2、调解解决。调解,是指购房纠纷的买卖双方,在不能通过相互协商解决纠纷时,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在房地产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或其他组织部门的主持下,通过说服教育,促使双方当事人根据有关商品房销售的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相互谅解,达成和解协议,使购房纠纷及时得到解决的一种方式。

  3、仲裁解决。仲裁又称公断,是指买卖双方在争议发生之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仲裁机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性行政规章、规定做出对各方均具有约束力的裁决。仲裁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预,仲裁委员会与行政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仲裁裁决一经做出,即具有法律效力,并且仲裁裁决是终局的,不存在当事人上诉的问题。如要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购房者和开发商必须订有仲裁协议,自愿将纠纷递交仲裁解决。如果双方中有一方不愿将纠纷递交仲裁,那么就不能采用这种方式解决纠纷。

  4、行政解决。购房纠纷的行政解决,是指经商品房所在地的房地产管理机关等部门调解无效或达成协议后,当事人又反悔的纠纷,或者是购房纠纷当事人直接到行政部门投诉,由该行政管理部门对其纠纷进行处理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就方式而言,行政解决一般经过一级行政决定和行政复议两个阶段。其中,一级行政决定是行政复议的前提和必经程序。包括购房纠纷在内的房地产案件的行政复议依《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进行。

  5、诉讼解决。购房纠纷的诉讼解决,是人民法院在纠纷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共同参加下,解决购房纠纷的一种方式。购房纠纷诉讼有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两种。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是发生购房纠纷的平等民事主体,即公民、法人或非法人组织,购房纠纷的民事诉讼,由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有些地方人民法院设有专门的房地产审判庭)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审理。

  行政诉讼是行政行为的相对人因不服具体行政行为而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一方当事人是公民、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另一方是对前者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购房纠纷的行政诉讼,由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审理。

  无论是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均分为一审诉讼与二审诉讼。如果当事人对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不服,可向其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如再对二审(终审)人民法院的判决不服,可在两年内申请复审。但对于已生效的判决书,债权人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三、房产纠纷有诉讼时效吗

  房产纠纷诉讼一般时效为三年,延付、迟付、拒付租金诉讼时效为一年,最长诉讼时效为二十年。如在诉讼时效的最后六个月内,确实不是由于原告的过错,而是由于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应当中止计算,从障碍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开发商在商品房交付使用后的90天内,必须协助业主办理好房产证,否则,就要承担违约责任。

  房产纠纷也称房地产纠纷。房地产纠纷是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之间及他们相互之间基于房屋和土地的权利义务所发生的争议。具体而言,是指关于房屋和土地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使用权等权益的争议。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房产纠纷要去哪里处理”等相关法律知识。综上所述,如果双方无法协商解决,一般都是到开发商所在地的仲裁解决,或者是法院解决。看当时签的单子约定的是哪里。不同的方式下,对应应该找的处理部门是不同的。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