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让缺房的人买得起房才是救市的真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10-08 07:13
人浏览
从中央到地方,房地产市场的“救市”意图已经无可置疑。
  
中央层面,多部委联合出台财政、金融措施;地方层面,早于中央政府出台且更具力度的优惠措施,乃至对房屋价款的直接补贴,不但没有因舆论的批评而有所收敛,反而因中央部委允许“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继续加大着力度。
  
市场层面,深圳广州等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大幅下挫,开发商试图以降价唤回市场的意图昭然可见。即使在表面价格没有明显松动的北京,各种“万人购房团”、“房展团购周”等活动也活跃异常。
  
尽管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在过去数年间饱受房价飞涨之苦,但面对持续低迷的房市,救市的必要性却也日渐显现。
  首先,虽然近年来的房价飞涨让大多数百姓望房兴叹,但“追涨杀跌”的本能,却往往使其越是在房价下降期间,越不敢出手买房。
  
其次,除了开发商的暴利之外,地方政府的“卖地财政”也是房价飞涨的幕后推手和实际获利者。因此舆论多以“救市就是救(地方)政府”的理由,质疑政府救市的合理性。但事情的悖谬在于,房地产之所以被称作支柱产业,在于其对上下游产业的强烈辐射和拉动作用。钢材、水泥、建筑、装修乃至银行信贷,都被绑定在房地产的战车之上。8月和9月,房地产市场颓势乍现,全国钢材产量已经大幅降低,部分钢厂停工减产,水泥产量增速也大幅放缓。同时,部分建筑企业停工,大批建筑工人工作无着。“卖地财政”一手推高了房价并大获其利,但房市转入萧条,受损的却绝不限于“卖地财政”,而是要由全社会买单。
  
因此,在此前飞速膨胀的房地产泡沫和今后可能出现萧条风险的夹缝之间,最理想也必须尽力达到的调控目标是:房价必须降,但房市不能黄。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则是调动各种可能的手段,让真正缺房的人敢于买房,也买得起房,同时严格限制房市中的投机行为,杜绝房地产泡沫的“全面复苏”。
  
分析中央政府出台的救市措施,确实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的。至少到目前为止,各种优惠措施严格限定在“首次购买”和“普通自住房”,其指向普通百姓真实需求的意图十分明确。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