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解构主义与建筑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12-04 10:57
人浏览

  上世纪初,随着西方进入工业社会,提倡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勃然兴起,席卷全球。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下,全球各地不约而同地创造了大量简洁、纯净的典型工业化建筑,虽然极大地适应了工业社会的要求,却使建筑千人一面,失去了民族和地域的特色。

  20世纪后期,解构主义思潮在建筑界作为现代主义风格的离经叛道者,以弗兰克·盖里、库哈斯和扎哈·哈迪德等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建筑师,创造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建筑,数十年来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解构主义解析

  上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哲学家、解构主义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对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提出质疑,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发起挑战。

  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

  德里达的理论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激起反响,数年间迅成燎原之势,席卷欧美,波及几乎每一文化领域。虽然很少有人通读过德里达的《论文字学》、《播撒》、《丧钟》等经典,但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德里达本人对建筑很感兴趣。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立,所以德里达视建筑的目的是控制社会的交通、交流。从广义看,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应该是要反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垄断控制,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反对现代主义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作法。

  建筑的解构主义理论

  解构主义这一词出现在建筑上,始于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在上世纪80年代初所设计的法国巴黎拉维列特公园,建筑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潮是受解构主义的影响。

  屈米同时也是建筑理论家,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建,利用更加宽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来建构新的建筑理论构架。他是建筑理论上解构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人物,起到把德里达、巴休斯的语言学理论、哲学理论引申到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理论中的作用。

  另外一个重要的发展了建筑的解构主义理论的人是彼得·埃森曼。他认为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建筑设计实践上,建筑仅仅是“文章本体”,需要其他的因素,比如语法,语义,语音这些因素使之具有意义。他是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重要奠定基础的人物。他与德里达保持长期的通讯联系。大量的书信往来,加深了解构主义在建筑中的发展,应用的理论探讨水平,奠定了重要的应用基础。他们所研究的中心意义是如何通过建筑构件之间的关系,通过符号来传达的。他们认为,通过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意义是根本没有可能完全充分地表达的。因此他们对于理论研究,对于评论在建筑发展中的作用表示怀疑。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建筑的主要问题是意义的表达,而表达意义的建筑有时候是不可信赖的,有时候是会误解误译的。因此,建筑传达的意义并不可靠,一个符号有时候会传达不同的好几个意义,这样,建筑家如何能够使他所希望传达的意义表现出来,如何能够代表社会社区表达意义呢?根据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语言是不可靠的,那么如何建立所谓的“建筑语言”呢?对于历史的态度,对于历史建筑的立场,由于语言的不可靠性,也出现了问题,那么在建筑中有什么是真正可靠,可以传达意义的呢?这一系列问题,都是解构主义建筑家经常考虑的。 [page]

  解构主义是在现代主义面临危机,而后现代主义一方面被某些设计家所厌恶,另一方面被商业主义滥用,因而没有办法对控制设计三、四十年之久的现代主义起到取而代之的作用时,作为一个后现代时期的设计探索形式之一而产生的。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广州歌剧院

  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

  与现代主义建筑显著的水平、垂直或这种集合形体的设计倾向相比,解构主义建筑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形态往往具有不安定性且富有运动感。

  人们总结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为: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很多解构主义建筑家甚至连完整的工程图也没有,仅仅以草图和模型来设计,完全依靠电脑来归纳);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

  1988年,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举办“解构建筑展”。展示的那些建筑,形体散乱残缺,呈现错位、翻转、失重、失稳的形象,看起来好像即将倾倒、即将堕落,故意给人不安定的感觉。观众留言说“它们像是在搬运途中损坏的东西”,“像是观看出事火车的残骸”。

  解构主义建筑师的代表人物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的建筑作品以形象奇异、飘动、狂放为特点,达到恣肆无忌的地步。盖里全然不理睬传统建筑所需承受的难堪与压力,他只追随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利用粗制材料和机械制品,肆无忌惮地突显手工艺艺术中的创作过程,建造出很多独具震撼效果的“未完成”作品。盖里1997年为西班牙毕尔巴鄂设计的古根海姆美术馆被称为外太空降落的金属花。而盖里的另一代表作洛杉矶的迪士尼音乐中心也给洛杉矶城市带来了新生命。

  被称为世界建筑试验场的中国当然少不了解构主义建筑师活跃的身影。

  目前解构主义最活跃的建筑师库哈斯设计的央视新大楼用它独特的形态,解构了重力,而今,这栋大楼已成为北京一景,矗立在CBD上。

  唯一获得大师称号的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以善于运用曲线,塑造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而出名。2003年,哈迪德的广州歌剧院设计方案被采纳,这个设计方案名为“冷峻双砾”。2005年1月18日,歌剧院破土动工。它是继北京国家大剧院和上海歌剧院后,中国的第三大歌剧院。广州歌剧院外形整体看上去就像江边的两块石头,具有强烈的后现代特征。其灰黑的色调构成自然、粗野的原始造型,具有很强的质感,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形象构成显著对比。而歌剧院外部地形设计成跌宕起伏的“沙漠”形状,顺着高低不平的小路步入“峡谷”之中,再经室内合成光影的照射,让人们感受奇特的艺术氛围。

  解构主义风格是一种探索

  虽然解构主义建筑风行一时,然而,当今世界,人们对解构主义建筑的关注更多的是一种猎奇,也有不少批评的声音。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试图从建筑语言上重组建筑,实现建筑意义的真实表达,虽然实现了反传统的建筑形式,但同时造成了光怪陆离的建筑景观和对解构主义的混乱认识。解构主义建筑作品本身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结构过于复杂,增加工程技术的困难和建筑造价;建筑形式的破碎感与城市的文脉毫无联系,无法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大众对解构建筑理论存在保留心理。这些问题是解构主义与生俱来的弊端,这些使它没有什么可能成为国际建筑的主流。解构主义风格终将是一种探索,无法取代国际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在相当长的未来,受到后工业社会影响而改良的现代主义仍旧是世界建筑的主流。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