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现代高校户外空间环境人性化探索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12-05 00:35
人浏览

  一、高校校园户外环境空间的概念及其发展方向

  高校里的人们都拥有一个工作或学习的空间,而且他们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此空间中度过的,日常校园活动也是在此空间内展开的。如把此空间看作“家”,而将邻近的户外空间、公共绿地等作为“前廊”、“院落”等具有“家”的特征的地方,那么在这些与“家”相关的空间之间则是校园的户外空间。本文即着重讨论如何使校园户外空间成为人性化的教育场所,关注每天被使用的建筑物之间的户外空间。

  已有的对校园环境、景观等领域的研究,大部分只停留在功能的改善和景观环境方面的改造上,而在如何创造出真正的教育氛围和对户外空间的整体考虑方面并不多。难道不能把室外空间加以设计,使之如同教室一样适宜教学吗?户外步行道和人流的集中点是否可以像室内走廊一样成为师生们自发性讨论的场所,并且在设计校园时体现这一需求呢?户外场地是否可以成为学科的实验室,而建筑和庭院是否可以展示大学生所从事的一些研究工作呢?假设有一条流经清华园的城市河道,如果利用学校相关专业知识的优势,如水利、热能、生物、环境工程、土木、美术、建筑等,将其改造成为多学科的实验基地,把实验对水域质、形、味的改变很好地展示出来,便可使其成为环境教育场地,从而促进人与景的互动关系。

  二、分析北京几所有代表性的高校校园中建筑与户外环境之间的关系

  北京大学校园空间形式=建筑+绿地(含水域)+局部小空地+道路。校园的绿化较合适,但在处理建筑与绿化、绿化与户外活动空间及道路之间的关系上显得过于草率,对使用者在户外活动的心理及空间的考虑较少。校园北区保留了古典园林的自然环境,而且学校对已有园林的保护与整修下了不少功夫,如大片草皮的培育、新树的栽培、植物的搭配等。但这些绿化空间的蔓延,把使用者的空间缩小了,没有能让多数人驻足、交流而又相对安静的区域,使人只能观看、欣赏、留影,而无法与环境对话,无法融入环境中去慢慢品味。由于历史性,导致其可看性,加强了保护性,结果是少了参与性。

  清华大学校园空间形式=建筑+建筑周边局部空地+绿化(含水域)+道路(图1)。东部具有现代特色的主教学楼前建筑群采用中心建筑布局形式,空间布局端庄,具有震撼力。从景观的角度来看,有其独特特征并在绿化上做了不少的努力以缓解人的视觉疲劳,缺点是对使用者在户外活动、心理、视角及使用功能的考虑较少。草地的处理是为更好地衬托建筑,但当建筑的四周大都是草地时,建筑也就显得过于直白和笨重,人在户外逗留的机会就少,急匆匆的过路人使此处显得空旷。

  中央美术学院校园空间形式=建筑+绿地+户外活动空间+道路。中央美院新盖的教学区,采用整体建筑群的形式,围合组团,户外活动空间渗透或邻接着建筑,空间层次、序列丰富,建筑与户外空间的过渡合理。但是户外环境空间的组织形式缺乏对学生行为及心理的考虑。

  大学校园建设很少把户外空间和学习问题联系起来,它们除了考虑在建筑物中容身和出入以外,并不认为户外空间与其中心目标之间有什么重要的关系。各学科的师生囿于一隅,学科间的信息交流,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往受到空间的阻碍,已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对物质环境的要求。应创造一个空间网络和服务系统,为各种学科领域提供机会和场所。因此我们力图把一些与学习相关的问题指出来,如校园的环境对学习的激励或开放性的作用,对学生自发地相互影响或满足学生不受干扰的需要,环境成为一种教育场所的可能性,以及学院政策鼓励什么样的相互交流活动。如果在相互交流活动中偶然的相遇很重要,那么教室、宿舍、走廊和中心地带、活动空间的设计形式就成为关键的问题。

  三、现代高校户外空间环境人性化的探索 [page]

  根据以上调查,作者认为现代高校校园空间形式应该由建筑、建筑灰空间、户外灰空间、户外空间共同构成(图2)。建筑是为使用者提供相对固定的、私密的使用空间;建筑灰空间是建筑中相对开敞、明亮,可进行交流活动或聚集、休息的共享环境空间;户外灰空间指建筑邻近空间,有一定限定性,可与自然相对亲密接触的环境空间;户外空间指公共绿地,具开阔性、自由性,可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人文自然环境空间。这些空间形式不能相对孤立,它们是相互交织、共生、融为一体的整体性校园空间形式。以下利用几个例子说明这个理论:

  在传统概念之中,传统雕塑就是一个封闭的实体,观众只能在其四周观赏,缺乏与受众以及环境的互动、交流。而现代的雕塑有一种探索,即突破雕塑本身的封闭性,在雕塑实体中留出空间,例如亨利·摩尔关于雕塑的“空洞”理论——他认为空洞比实体更有力量,更有吸引力,可增加空间感。这样,雕塑与环境的融合增加了,观众的视角就不局限于雕塑的四周,观众甚至可以进入雕塑之中,体验、感受雕塑空间的虚实与开放。

  由此可见,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建筑灰空间与户外灰空间的作用很大,如鼓励人们交流,增加人与人接触的机会等。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主要选择户外灰空间来探索现代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建立起上文所提出的校园空间组织形式,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校园户外空间建设应遵循的法则

  1.户外空间设计应遵循校园环境的作用及使命并为其服务

  校园是教育学生成才的环境,是培育精神的场所。这就要求校园户外空间环境为学生提供进行文化活动的条件,以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具有创新合作的精神。

  校园环境是知识和文化的环境,是艺术的环境,这体现在对学校历史传统的尊重和发扬等方面。同时,校园环境是美的艺术性环境,是社会文明的橱窗,富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满足学生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因此在空间环境的处理上应具有预测未来发展的要求。

  2.从使用者(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方式角度出发研究户外空间的设计

  校园环境生活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户外空间的设计应着重依据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方式。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求与心理发展”理论,需要的层次越高就越涉及他人与社会。学生对环境的需求为:公共活动空间和归属感。公共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社交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及集体精神,具有从属于集体的归属感。缺乏这些社会环境,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孤独感,产生与外界隔离的精神压力。

  3.校园环境空间应注重艺术性

  空间艺术不是“空间+艺术”,不是“户外实用性环境空间+艺术化”。空间之所以成为艺术,是由于空间与艺术的交织、融为一体,成为有自律整体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

  (二)从空间元素入手探讨户外环境空间艺术的设计

  前文的讨论希望营造这样的空间:校园建筑群体自由而有秩序,灵活而有组织,没有呆板又硕大的中心,但存在许多公共活动中心,空间合乎人体尺度,艺术性的形象活泼亲切,有利于师生接触,促进社会与学校联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各类活动的需求,并适于教学,激励他们刻苦钻研,积极进取,勇于改革、创新。为此要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提供多样的活动空间:户外—室内;公共性—秘密性;群众聚会—幽静独处;动—静;正式—非正式等等。

  1.户外灰空间指特定建筑邻近的空间

  特定建筑邻近的空间指的是校园内建筑的周边、主入口、前庭和内庭等,简称“没有屋顶的建筑”。据调查,特定建筑的主入口是校园户外活动最集中的地方,以这个点向四周扩散的邻近空间是积极的空间。在这里学生需要有更多的空间,可在户外舒适地学习、交谈或游戏,以及在课余时间与老师交流。因此该空间设计应安置以下的区域,如:学习空间、餐饮空间、交谈空间、非正式座位区和自行车停放区等。同时,这个空间应包括相对较大的绿色区域。 [page]

  (1)尺度作为形式视觉属性,是由形式本身的尺寸与周围关系所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此空间受限于既定建筑及规划,但又具有可伸缩性。如果既定尺度过小,可与其它领域形成某种联系;如果过大,可以多中心的公共空间形式出现。

  (2)质感一般指物质表面的色彩、肌理,甚至包括声音、气味。作为建筑邻近空间,人与物的相互关系比较密切,直接感觉比较重要,因此建筑邻近空间的物质环境选材上要相对考究,必须充分考虑其色彩、肌理所造成的触觉及视觉感受。

  色彩是环境中最重要的视觉要素,在建筑邻近空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色彩环境会给人带来无限的欢快与喜悦。在外环境色彩设计上,如何协调、搭配诸多的色彩元素是关键,成功的色彩搭配可以免去杂乱无章,可以避免失去环境的艺术性。

  肌理包括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具有引导人行为的功能。视觉肌理主要表现在地面的拼花、绿化的搭配等方面。触觉肌理主要表现为人所能触及的如休息椅、台阶、雕塑等。

  (3)空间布置应尽量少地将户外空间放在建筑物的阴影中,分析用途并确定区域,以人的行为目的来划分运动空间与停滞空间。

  ①运动空间:向某个目的地前进、散步、进行游戏或比赛、列队、集会等。

  ②停滞空间:静坐、眺望、读书、等人、交谈;合唱、讨论、演说、集会、餐饮、卫浴等。

  当用途明确后,空间划分为运动空间、停滞空间及混合空间。这三类空间分别有不同的特性与作用。运动空间相对平坦、无障碍物、宽阔,在布局上应具有方向性,因为有了目标,运动空间才会产生吸引力。这个目标应突出,并把周围的线、面连接起来。停滞空间则相对静止,如地面有高差,背后有墙的空间,或隔断的合理布局并布置有长椅、绿荫、照明灯具、风景点等。混合空间一般指运动空间中兼有停滞空间,但停滞空间不能兼有运动空间。

  (4)空间的层次要由用途与功能来确定,一般表现为:外部的—半外部的(或半内部的)—内部的;嘈杂的、娱乐的中间性的—宁静的、艺术的。总之,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条件,适应空间所要求的功能种类和深度,创造出有趣、富有变化的空间秩序。

  (5)空间序列:当人移动时,为空间带来变化的情况,邻近建筑通常利用运动路线、地面高差、树木配置来引导、影响人的行为,同时又能创造充实、丰富的空间形式,并指引空间布局。

  2.注重使用者与建设者共同参与

  这种参与对学校建设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校园的使用者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了解自己的需要,所以以参与的方式设计的场所就会比以行政集中的方式设计的场所更适应人们的功能要求。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