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中美水陆交通领域合作新格局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1-02 13:15
人浏览

2008年3月18日

  中新网3月17日电 香港《文汇报》3月17日发表文章说,美国汽车保有量超过2.4亿辆,修建的公路数量巨大,中美在交通领域优势互补,双方交流呈现出频率高、合作范围广等特点。

  文章摘录如下:

  在公路领域,中美交流涉及工程谘询、设计、监理和人员培训等方面。中美交通部人员曾就公路规划、公路与环保等方面进行过交流,双方企业也有业务往来。从第一家中美合资设计企业──华杰工程谘询有限公司到京津唐、成渝、济青高速公路建设,多家美资企业参与工程谘询、设计与监理。美国联邦公路总署在运输管理方面与中方存在交往,中方工程技术、公路管理人员曾到美国等国家接受培训。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有利于中国公路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从沪嘉、沈大高速公路起步的中国高速公路仅二十多年历史,但从弯道、加速车道、减速车道等工程建设到交通信号等运输监控方面一开始就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海外投资者也看到投资中国公路建设风险小,回报高,如港商投资的广深高速公路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美国也曾有代表团来华考察运输市场,对中国一些城市鼓励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建设公路、独立大桥和隧道并在税收等方面予以种种优惠,表现出极大兴趣;一批经济效益好,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公路项目,正采取多种融资手段利用外资,这无疑将对中美在公路建设方面的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中美在公路领域交流的部分侧重点已转向管理和运输。美国公路管理旨在以车为中心,对车进行瞬间监测,实现集中控制,属智能运输系统,其在车辆收费与识别系统方面自动化程度较高,在通讯工程管理方面也有值得中方参考之处。美商在中国公路管理系统的自动化方面与中国相关企业和部门展开了合作,范围包括管理设备的输出与技术的输出。此外,针对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对公路相关技术的需求,双方专家也曾进行过技术层面对话。

  在航运领域,《中国交通部和美国运输部交通运输科技合作议定书》签订后,为落实该协议,在港口建设方面,中方有关交通部门与美国陆军工程兵签署了对口协议。中国淤积型港口建设特别是软基处理水平居世界领先,美方力图从中方学习这方面技术。中方也借鉴了美方在深水港建设工艺、技术、装备方面的长处。中美双方交通科研机构也有一些交流。在内河运输方面,中方设计与技术水平较高,但也考察了美国顶推船队等运输方法,并购买了一些美国内河运输船舶与设备。为了嫁接外资,中方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中方鼓励中外合资建设并经营公共码头泊位;允许中外合资租赁光板码头,经营装卸业务;在统一规划,港政、航政由交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时,开发企业可在开发地块内建设和经营专用港区和码头,包括为开发区内客货运服务的公用泊位,这些政策有利外商扩大在华投资。

  在中国国际海运市场管理迅速与国际接轨过程中,中美海运企业在对方互有投资,双边交流体现出巨大的互利性和互补性。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和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在美国建立了多家船务公司、理货公司等,雇员保持在数百人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美国人,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美国海陆轮船公司和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等在华各建立了多家独资船务公司和集装箱服务分公司,从事国际海运及相关业务。

  中美双边贸易的95%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海运协定》的落实,中美在国际海运业的交往更加密切。中美公司之间还在经营特色航道方面开展合作。中远集装箱运输“上海至长滩快航”是直达航线,全程往返只挂靠上海和美国长滩两港,由4艘1700标准箱位的全集装箱船承担运输任务,港到港交货期仅为12天。在中美远程航线上实施点到点穿梭运输,这在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上并不多见。

  “911”事件之后,美国为了防范恐怖袭击、保障进出口货物的安全,提出了“货柜安全倡议计划”,由出口地的港口开始,美国海关与当地政府紧密合作,反恐活动始于货物出口点。中国的盐田、上海及青岛港原则上同意参与美国倡导的“货柜安全倡议计划”。它为中美海运交流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来源:中国新闻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