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担保合同欺诈的防范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1-23 18:09
人浏览
担保合同欺诈的防范
一、 担保合同的概念
  担保合同是指合同义务人为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而向债权人提供一定财产担保的合同。
 二、 担保合同一般应规定的条款
根据我国《担保法》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担保方式为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
  (一)被担保的主债权种类、数额;
  (二)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
  (三)担保的方式;
  (四)担保的范围;
  (五)担保的期间;
  (六)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它事项。
 三、 担保合同的漏洞及欺诈
  1. 法律禁止担保的机构和单位进行担保。
  根据《担保法》下列特殊主体不能进行担保。
  a.国家机关,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
  b.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元、社会团体。
  c.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及职能部门。
  d.银行等金融机构 。
  2. 设置虚假的抵押担保,使对方签订正常情况下不可能签订的合同。
  合同欺诈人利用担保合同使对方当事人放松警惕,签订正常情况下不可能签订的合同。合同欺诈人往往利用虚假的担保合同获取对方当事人的信任,从而获得利益。
  3. 用担保合同达到偷梁换柱的目的。
  欺诈行为人利用担保达到"偷梁换柱"的目的,这种欺诈中的主合同的内容是真的,担保合同提供的财产也是真的,只是合同义务人欲通过抵押担保合同将抵押的财产真正抵给债权人折抵主合同中的债务。欺诈人虽没有无偿获得或不平等的获得他人的财产,但其目的实际是促成抵押财产的流通,事实上形成了对另一方的欺诈。
  4. 抵押人在一项财产上设置多个抵押权,重复抵押,使抵押财产的价值远远大于被担保的财产价值从而使担保落空。
  法律规定一项价值较大的财产可以按次序分别设立不同的债务担保,但设立的抵押其抵押权的价值不能超过抵押财产自身的价值。欺诈人正是利用价值较大的财产可以多次进行抵押,在财产上先后设立多个抵押权并对有关情况进行隐瞒,致使债权人的资产流失,抵押权落空。
  5. 欺诈人将无权抵押的财产设抵。
  一种情况是设置抵押的主体不合法,提供财产抵押的人并不是财产的所有权人或是对该财产不具有处分权,进行抵押后当财产的真正所有人提出权利要求,虚假抵押将不具有法律效力。另一种情况是,抵押的标的物不符合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为禁止用于抵押的财产或标的物本身就是法律禁止流通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