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私家车报废新规是怎样的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05-28 14:58
人浏览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日常出行一般都是依靠私家车,非常的便利,不过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私家车使用到一定年限,是要按照要求申请报废的,那么你知道私家车报废新规是怎样的吗?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私家车报废新规是怎样的

  1、首先到车管所大厅号窗口领取并填写《机动车报废单》,同时提交行驶证复印件、机动车所有人身份证复印件、机动车所有人为单位的需要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加盖公章)和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如需保留原号牌需先将车辆交通违法行为处理。

  2、车管所档案室查档审核《机动车报废单》,审核合格后电话通知领取《机动车报废单》。

  3、机动车所有人或代理人将机动车送交机动车报废回收企业,领取并填写《机动车注册、转移、注销登记/转入申请表》,同时提交行驶证、机动车牌照、机动车登记证书(没有机动车登记证书的可以不交)、机动车所有人身份证复印件、机动车所有人为单位的需要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加盖公章)和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机动车报废单》。

  4、民警查验机动车,查验被报废解体机动车的车辆识别代号,确认车辆五大总成(车身/车架、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后桥)是否齐全,合格的由民警出具《机动车查验记录表》。

  5、车辆销毁要求,民警负责进口机动车、校车、中型(含)以上载客汽车、中型(含)以上载货汽车、专项作业车、低速汽车、挂车、危险货物运输车报废解体监销,其他车辆由报废回收企业自行销毁。

  6、车辆销毁后,报废回收企业出具《报废汽车回收证明》,由报废回收企业工作人员将以下资料送交车管所14号窗口办理机动车注销登记业务,《机动车注册、转移、注销登记/转入申请表》、行驶证、机动车牌照、机动车登记证书(没有机动车登记证书的可以不交)、机动车所有人身份证复印件、机动车所有人为单位的需要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加盖公章)和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机动车报废单》。

  根据机动车使用和安全技术、排放检验状况,国家对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实施强制报废。

  商务、公安、环境保护、发展改革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监督管理、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执行有关工作。

  已注册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强制报废,其所有人应当将机动车交售给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由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按规定进行登记、拆解、销毁等处理,并将报废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注销:

  (一)达到规定使用年限的;

  (二)经修理和调整仍不符合机动车安全技术国家标准对在用车有关要求的;

  (三)经修理和调整或者采用控制技术后,向大气排放污染物或者噪声仍不符合国家标准对在用车有关要求的;

  (四)在检验有效期届满后连续3个机动车检验周期内未取得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的。

  车辆如果报废是不能再行使上路的,因此私家车报废需要先申请,填写登记表再由民警查验机动车,最后进行销毁。

  二、报废车保险理赔时间

  1、事故发生的时候,车报废了,可以到保险公司提交这个保单,关于车辆的事故的证明,车辆的受损的情况的照片,还有维修的费用的证明,就可以申请理赔。

  2、车撞报废了,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规定:对属于保险责任的,保险人与被保险人达成赔偿保险金的协议后10日内,赔偿保险金。此外,车险理赔的速度还与资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案件金额大小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在一周内可以结案,最迟不超过三十个工作日可以结案。当事人可以直接拨打投保的保险公司的电话进行咨询。所以一般都是在一周之内可以结案理赔的。

  三、报废车出事故责任如何认定

  报废车辆在法律上是不允许上路的,即使最终的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没有责任,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过错责任,因为,这种车辆上路行驶本身就有潜在的危险。另外,交警部门还会进行罚款,回收报废车辆进行处理。

  首先是报废车不属于合法财产,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只须赔偿对方人身方面的损失,而对报废车的损失如修理费等,有权拒绝赔偿。

  另外,认定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主要看当事人的行为与事故发生之间有无因果关系;该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即原因力的大小;以及当事人的过错程度。

  公安部《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六条第一项规定:“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

  总体上讲,如果车主驾驶报废车发生交通事故,因对方违反交通违章规则,造成事故伤亡,使用报废车车主可以向法院上诉,要求进行赔偿。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私家车报废新规是怎样的”等相关法律知识。综上所述,报废车辆在法律上是不允许上路的,一旦在路上发生交通事故,即使没有过错,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过错责任。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