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仲裁专家称村集体招商直接卖地不合法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4-27 03:40
人浏览
 “由村或管理区直接收取土地使用费的做法,一旦出事,是得不到法律支持的。”3月21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华南分会副秘书长、仲裁员刘晓春博士莅临东莞讲座,直指陈弊。而这种做法,目前还在东莞盛行。

村直接“卖地”成惯例

   在东莞市贸促会开始免费举办的“2008东莞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培训班”,主讲刘晓春博士指出,东莞基层的招商模式实际上存在法律风险。“由村或管理区出让土地给企业,直接收取土地使用费,这种做法在东莞已经成为惯例。但可以明确的是,这种做法一旦出事,是得不到法律支持的。”

应为国土部门收使用费

   在场一位广州律师表示,按照现在的土地管理和行政许可方面的法律,村或者管理区不是收取土地使用费的合格主体。“这是一个惯例和法律冲突的问题。但是我估计仲裁委员会应该会考虑到这种惯例做法,并认同这种合同的效力。”

   然而仲裁委员会却表示不认同。“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时候,是国土局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独资企业,那么应该是由国土局来收取这个土地使用费。而村或者管理区是土地被国家征用了,他们应该从国土局拿到土地补偿费,而没有权力直接收取土地使用费。”

典型案例

管理区“吃差价”引发纠纷

   刘晓春博士举了一个实际发生的案例。一位港商想在东莞寮步镇一个管理区设立独资企业,与该管理区签订了一个“独资企业协作协议”,要求管理区提供土地,并帮助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报关等手续,企业支付给管理区60年的土地使用费。“独资企业协作协议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反正我是第一次听说。”刘博士对东莞这一“创举”付之一笑。

   港企设立之后,按合同向管理区缴纳了土地使用费。而在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过程中,港企人士在国土局发现,原来国土局和港企签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金额不足管理区收取的一半!港企觉得大为吃亏,根据与管理区的合同,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华南分会提起仲裁。

   此案经仲裁后,仲裁委员会认为合同中由企业直接支付给管理区60年的土地使用费不合法,认定无效。管理区被裁决返还港企上百万元。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