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商事仲裁管辖权案例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4-29 20:55
人浏览
核心提示:确定仲裁地点十分重要,确定哪一个国家(地区)仲裁,一般就等于确定适用该国的法律,在对外贸易中,双方当事人一般都力争在本国进行仲裁,如果争议双方对仲裁地点不能达成协议,则一般情况下以第三国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1、案情介绍

美国公司A与美国公司B就一货物运输合同发生争议,美国公司A遂依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被诉讼人B公司收到通知后,向纽约洲法院提出停止仲裁程序的申请,认为该仲裁不应该继续。理由是:1.双方皆为美国公司,在纽约洲解决争议最为方便,同时根据国际司法冲突规范,双方的争议与北京无实际联系。2.由于条款中约定如有争议,应由双方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经协商不能得到解决时,提交仲裁,而A公司在申请仲裁前并未与B公司进行友好协商。3.双方的仲裁条款约定提交北京促进委员会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而不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委员会,因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委员会没有管辖权。

2、案件结果

仲裁委员会核实了仲裁条款全文,即“一切因执行本合同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争议,应由双方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经协商不能得到解决时,应提交北京促进委员会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按照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程序暂行规则进行仲裁,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为终局裁决,对双方均有约束力。”决定对这一案件有管辖权,仲裁程序继续,并通告被诉人在限期内指定仲裁员,结果,被诉人如期指定了仲裁员,参加仲裁,撤回了在纽约州法院的诉讼。

3、律师点评

确定仲裁地点十分重要,确定哪一个国家(地区)仲裁,一般就等于确定适用该国的法律,在对外贸易中,双方当事人一般都力争在本国进行仲裁,如果争议双方对仲裁地点不能达成协议,则一般情况下以第三国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仲裁协议具有以下法律效力:①订立仲裁协议的当事人须受仲裁协议的约束,当争议发生后应以仲裁的方式解决,任何一方都无权就有关争议向法院起诉。②排除法院的司法管辖权。③是仲裁机构取得管辖权的依据。④是进行仲裁程序和保证仲裁强制执行的依据。⑤仲裁协议的效力不受主合同的影响,即使争议双方订立的商业合同无效或失效,一方当事人仍可以有关仲裁协议为依据提请有关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对仲裁机构,仲裁地点,仲裁裁决的效力都作了明确的约定,此仲裁协议是完全有法律效力的,排除了法院的司法管辖,被诉人对管辖权提出的异议是毫无根据的。根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第4条的规定,仲裁委员会有权对仲裁协议的存在、有效性以及仲裁案件的管辖权作出决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决定取得案件的管辖权符合仲裁规则的规定。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是以仲裁的方式,独立、公正地解决契约性或非契约性的经济贸易等争议的常设商事仲裁机构。它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根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第二条“名称与组织”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4年5月6日的决定,于1956年4月设立的,当时名称为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还制订了仲裁委员会的仲裁程序暂行规则。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为了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不断发展的需要,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于1980年改名为对外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又于1988年改名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自2000年10月1日起同时启用“中国国际商会仲裁院”名称,虽然曾两次更名,但实际上都是同一个机构。被告以名称不同否定管辖权是不成立的。经仲裁委员会调查了解,双方在争议发生后,曾进行多次协商,但始终未达成和解协议,所以申诉人将争议提交仲裁是符合仲裁条款规定的,被告以未经协商,不能将争议提交仲裁为由提出的异议也是不能成立的。 [page]

4、律师建议:

原则上只要双方当事人订有仲裁协议,争议就不能提交法院通过诉讼的渠道解决,即法院不能对当事人之间订有仲裁协议的纠纷案件行使管辖权。通常情况下仲裁地的选择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某一方所在国仲裁,二是在双方皆认可的第三国进行仲裁。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仲裁协议中规定在常设的仲裁机构进行,也可以由当事人双方共同指定仲裁员组成临时仲裁庭进行仲裁。当事人双方选用哪个国家(地区)的仲裁机构审理争议,应在合同中做出具体说明。但是,在仲裁实践中,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与法院管辖权就同一案件来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会因当事人的行为而发生变化。例如: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发生争议后,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本不该受理,但起诉的一方当事人声明订有的仲裁条款无效,在此情况下向法院起诉,法院受理后依法审查仲裁协议,认为仲裁条款订有瑕疵,同时因为另一方当事人未在有效的答辩期间提出对法院管辖权的抗辩而使该案正式进入诉讼程序。因此在制定仲裁条款的时候还应该尽可能地明确规定此裁决对双方当事人是否具有约束力,是否为决定性的,能否向法院起诉要求变更裁决等问题。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