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中国加入WTO对就业带来问题的应对措施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29 20:51
人浏览

河北省唐县劳动就业服务处 王 勇

知识经济的冲击和全球性私有化的趋势,决定了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劳动力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中国加入WTO,对于中国的就业来说,既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引进了竞争机制,增强了竞争压力。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能否抓住这个机遇,顺利应对这场挑战,关键在于能否紧紧抓住这个良机。

一、 中国目前就业现状及加入WTO后所带来的问题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快。特别是近十年,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国民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的势头。为解决就业问题奠定了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在就业工作方面,随着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中国努力推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策措施,实行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的工作方针,城乡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近几年来,以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劳服企业生产自救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服务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趋于完善。

尽管中国在就业工作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加入WTO 以后,会更加显得突出。就业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仍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中国加入WTO,承诺遵守规则,开放市场。这样,在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的同时,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就显示了出来:

第一个是总量上的矛盾。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增长速度快,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并将成为影响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第二个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的矛盾。据抽样调查显示:在中国城镇的就业存量中,企业富余职工数量在3000万人以上,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数估计也有1000万人。企业富余人员约占15%,“减人”与“增效”更将成为一个两难的选择;

第三个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的矛盾。中国目前实有耕地还不到14.24亿亩,就业不充分的剩余劳动力却已超过31.3万人;

第四个是陈旧落后的就业观念、就业机制与激烈市场竞争的矛盾。就业观念、就业机制陈旧落后,尚不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亟待进一步提高;

第五个是职业技术培训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中国加入WTO以后,80%以上的人口将成为第二、第三产业的主力,而传统的职业技术培训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后市场的需要。

从“九五”期间显示的数据情况来看:首先,劳动力资源持续增长。在城镇新增劳动力,加上失业人员和到城镇落户的农村劳动力,总量已达到540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近1100万人;在农村,既要对新增长的5000多万劳动力进行安置,又要逐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不充分问题。其次,城镇失业和就业不充分问题加重。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过程中,失业职工数量大大增加,企业内部富余职工同时存在。再次,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压力增大。“九五”期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逐步提高,种植业中还会继续产生新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业转移。

中国加入WTO,以上问题将更加显得突出,虽然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将更加显得中国目前的就业压力,但还必须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

二、中国加入WTO,对于就业方面带来的问题,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可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努力实现经济和促进就业目标的协调一致。

国家在制定各项社会经济政策、法规、条例时,要充分考虑到扩大就业的需要,尤其是在投资、财政、预算、税收、外贸、教育、农业、企业发展、事业结构调整等各项政策、法规的制定中,要努力扩大就业,防止就业机会的减少。为此,国家应当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对农村城市化速度,企业经济性下岗裁员、政府事业行政性下放分流减少人员的数量等,都要从整体上充分考虑,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适当加以调节。

2、在发挥国有经济占主导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发展非国有经济,增大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增加就业容量,开发新的就业岗位,拓宽就业门路。

中国加入WTO后,80%以上的人口将变为第二、第三产业的主力。拓宽就业门路,开发新的就业岗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因此,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寻找和培育增长型行业,发掘优势产业、朝阳产业的潜力,扩大对有生命力行业的资金投入。在中国,具有一定岗位增长潜力的产业包括:信息业(尤其是软件业)、新型家电业、生物工程与制药业、住宅建设业、农用汽车和家用汽车业、农用生产资料业、新型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加入WTO后,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社会消费能力会大大增加,第二产业还可能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因而也还有着一定的就业空间。因此,无论是第三产业,还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基于劳动力密集型技术(Labour-based ap-propriate technology)、发展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的政策选择。就第三产业而言,无疑是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就业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发展中小型企业,增加就业容量,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大力支持小型企业的发展,在资金、技术、信息、场地等各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形成一个遍布城乡的小型企业群体;鼓励自谋职业,为自谋职业者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宣传自谋职业典型,在社会上形成有利于自谋职业的舆论氛围。

3、 继续搞好再就业工程,强化再就业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及时解决企业富余人员和失业者的再就业问题。

再就业工程是发挥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运用政策和就业服务的手段之一。重点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帮助生活困难的企业富余人员转换工作岗位。中国加入WTO,随着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市场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企业将会出现大批的富余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的数量也会递增。继续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解决企业富余人员、下岗职工、失业者的再就业,已经就成为中国加入WTO后,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要想搞好再就业,培训是关键。更要切实搞好再就业培训,帮助下岗职工学习新的就业本领作为下岗职工基本生产保证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首先要制定出周密详实的计划,明确责任目标,出台相应的政策及措施。对培训机构的管理、优惠政策、经费补助等方面做出规定,制定出相应的规划方案;其次要实行联合运作机制,大力实施再就业培训伙伴行动,广开经费来源渠道,积极联合各类高等院校、技工学校,职教中心、职业培训中心、就业训练中心和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全面开展对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积极筹措资金,解决培训经费这个“瓶颈”问题,强化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再就业技能,拓宽就业门路。为达到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目的,培训不能流于形式,必须让培训与市场目标相吻合,注重培训信息与职业介绍相联系,使培训与就业市场接轨,提高再就业的成功率。

4、积极推广中国农村就业促进试点项目的成功经验,指导农民开发更多的农村就业项目,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与开发农村就业相结合,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纳入有序化轨道。

中国农村就业促进试点项目由国际劳工组织提供技术支持,日本政府提供资金援助,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指导和实施的,从1997年至2000年,试点项目在河北、甘肃、江西的部分地区陆续实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4年的项目活动,直接帮助了近3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5000多受益农户增加了收入,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子女教育水平明显得到提高。通过试点项目实施总结和积累了一些促进农村就业,提高农民素质的经验和模式。众所周知,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12亿多的人口中,有8亿多就在农村,而目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有1.3亿多。积极推广这些经验和模式,对于拓宽农民就业领域,积极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更多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要建设一批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的就业项目,增加农民劳务收入。要坚持走开放式扶贫道路,鼓励农民从事农业深度开发,农作物深度加工,发展养殖业、庭院经济,开发荒地荒坡,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由一产向二产的转移,尽快使剩余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劳动保障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培训就业工作,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小额贷款支持等多种途径促进农村就业,特别是低收入和贫困农户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中国加入WTO,更应该继续推广这一项目的经验和成果,保持试点地区项目机构不变,项目运行规则不变,项目资金不流失,在原试点地区继续开展扶持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活动,并在全国更大范围内推广。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完善流动就业管理指导,建立健全乡镇就业服务网络,以信息为导向,引导农村劳动力按需流动。

5、强化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开发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创收能力与整体素质。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

鉴于当前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的重要作用,中国加入WTO,应在现有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增加职业教育及职业技术的培训,逐步完善劳动预备制度。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办培训的积极性,形成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转业转岗培训的网络。继续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制定培训与就业、待遇相联系的政策,形成促进劳动者提高就业能力的市场激励机制。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完善相应的劳动力市场管理法规,规范劳动力市场行为,杜绝市场主体及中介组织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在全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就业服务,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发挥整体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使就业服务网络遍及城乡各地。

在宏观经济管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举足轻重的社会经济目标。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由于经济体制和结构的调整,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的结构性、季节性和摩擦性失业,但就目前状况而言,为适应劳动力需求结构的要求,通过职业及技术培训来调整劳动力供给结构,并且能根据市场需求逐步优化培训的结构和层次。在劳动力需求的总体上还是处于优势,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加入WTO,只要能理性地分析当前就业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来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加入WTO后所带来的各项有利条件,紧紧抓住这个良机,是完全可以顺利与国际相接轨的。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