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人格权编:加强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关注性骚扰与基因科研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9-23 12:09
人浏览

  公民的人格权受到法律的保护,两会期间,民法典草案的内容具有新时代的特色,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其中有很多亮点,其中亮点一就是关于人格权,人格权编:加强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关注性骚扰与基因科研,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格权编:加强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关注性骚扰与基因科研

  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民法典草案的一大亮点。代表委员普遍认为,这是民法典立法的重大创新,有助于强化对人格尊严的全面保护。

  手机APP悄悄收集个人信息?骚扰电话令人忍无可忍?回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新问题,草案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可谓浓墨重彩。

  1、明确隐私的定义。草案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委员认为,“私人生活安宁”写入隐私权,不仅是文字上的完善,更延展充实了法律的保护范围。“这意味着,频发的骚扰电话、短信、强制弹窗广告等也可能被认定为侵犯隐私权。”他说。

  2、完善防止性骚扰有关规定。草案在总结既有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规定了性骚扰的认定标准,以及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防止和制止性骚扰的义务。

  “草案针对性骚扰作出规定,就是要通过立法来制裁侵害行为、抚慰受害者心灵。明确企业等单位的相关义务,是为了在防止职场和校园性骚扰方面更具针对性,也有助于第一时间保留、掌握证据。”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静委员说。

  此外,为规范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草案明确了从事此类活动应遵守的规则,避免科学伦理“不能承受之重”。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人格权编:加强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关注性骚扰与基因科研”等相关法律知识。通过上文介绍,人格权第一次独立成编,是民法典草案的一大亮点,更加明确了隐私的定义,完善防止性骚扰的有关规定。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