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化纤协会:代表行业反倾销不做就是失职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21 04:27
人浏览

  六月北京连续几日的高温,记者中午赶去采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以下简称化纤协会)理事长郑植艺。虽然天气让人感到有些困倦,但谈起组织行业内企业反倾销,谈起协会如何引导企业规范市场、推动整个行业发展,郑植艺立刻精神抖擞滔滔不绝起来。
  我国反倾销十年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案件申诉方一般都是企业,不像欧美多由行业协会代表企业提起反倾销申诉。而化纤协会是惟一的例外,它曾经两次代表化纤行业对国外产品提起反倾销申诉。

  两次申诉抗击国外产品倾销

  化纤协会1993年成立,与当时的纺织部化纤局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98年纺织部撤销后,二者合一成化纤协会,化纤局副局长郑植艺也改专任协会理事长。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代表行业向外经贸部提出反倾销申诉。
  “实际上化纤行业进口倾销最严重的是1993年前后,但当时还没有反倾销的机制,”郑植艺说,“1997年底反倾销第一案新闻纸立案后,我们听说后也开始积极申诉要求立案。”
  据了解,单从原料进口和化纤产品出口来看,我国和国际市场的直接关联度就高达47%,如果再加上面料出口和化纤进口等上下游产业,间接关联度可高达87%。对国际市场依赖度高,直接导致化纤行业容易产生进口倾销。
  在化纤协会的推动下,2001年8月,原外经贸部对韩国进口的涤纶短纤维和聚酯切片反倾销调查立案;2005年4月,商务部又对来自日、韩、美、新加坡及台湾五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氨纶反倾销调查立案。
  郑植艺介绍说,反倾销使国外产品低价倾销扰乱市场的行为得到遏制,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价格。以氨纶为例,反倾销之前氨纶的进口价格曾降到不足每吨5万元,即使今年氨纶的成本价还只能达到每吨5.5万元左右,而市场价已经恢复到每吨近9万元。

  协会“挑头”是企业自然的选择

  为什么只有化纤协会做到了代表企业提起反倾销申诉?对于这个经常被提到的问题,郑植艺觉得这并没有什么特别和刻意,只是企业自然而然的选择。
  “化纤协会成熟得比较早,我们充分了解企业和行业,企业也充分信任我们,我们出面代表企业申诉,事半功倍。”郑植艺说。
  早在1995年,化纤协会就曾专门到广东市场调研,当时国家对聚酯薄膜的市场价格是每吨6200元,而一些国外厂商为了长期占领市场对中国倾销,进口产品价格还不足5200元。再加上当时严重的化纤原料走私和加工贸易变相走私,这三点成为当时困扰化纤市场的三大中心问题。

  每个行业都很需要这样的组织

  “本身倾销的问题就是我们协会及时发现的,再去告诉企业他们为什么会亏损,进而推动企业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郑植艺说,“协会申诉,完全是协会在行业内的特殊地位和企业的信任程度,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现在,化纤协会拥有462家会员,占全行业总企业数的65%,而产能则占到了全行业的98%。2004年5月,化纤协会还率先在协会网站上推出行业预警系统,及时引导企业理性投资。
  郑植艺对化纤协会非常有信心。“我们和企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整个化纤行业的运行和发展了如指掌。”
  他认为,现在挂“中国”字头的协会,都是由原先的九大部委转化而来的,关键的变化就在于过去是行政管理,现在是市场经济下的行业管理模式,能不能及时看透市场变化和掌握行业情况,成为最重要的分界线。化纤协会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不滞后于企业,反而能够对整个化纤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每个行业都需要这样一个组织,非常需要。”郑植艺说,“协会总得来说抓运行和发展两手。运行是立竿见影、‘急功近利’,发展是看重长远利益、重在技术进步。反倾销属于抓运行,立竿见影。”
  然而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行业组织在反倾销中的作用仍未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法律地位、管理体制、经费来源等问题仍困扰着行业组织的发展。
  “我从不说这些话,组织反倾销是协会的本职工作,不做就是失职。”郑植艺淡淡地说,“现有条件下,协会就已经有做不完的事情了。失败者找理由、成功者找方法”。
  一抬头,这句话正挂在他的办公室墙壁上。

时间:2007-6-24
记者:陈晶晶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