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服装市场“洋品牌”多数本姓“中”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23 02:42
人浏览

起个洋名字,未必就真是洋出身。眼下,服装行业许多“国际注册、国内生产”的“假洋品牌”在走俏之余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
鲁迅先生在小说《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假洋鬼子”,留过洋,剪了辫子。谁知,距离小说所述年代过了近百年的今天,打着“洋鬼子”招牌的招商广告扑面而来,不管去过东洋还是西方,或是压根哪儿都没有去过,这些“假洋鬼子”就在市场上竖起一杆大旗,做起“国人”的生意来。
李鬼、李逵如影随行
记者近日在北京某商场男装区看到,满眼都是“洋品牌”,除了一些人们较为熟悉的国际知名品牌外,更多的是叫不出的洋名,而国内品牌则几乎不见踪影。二三十家柜台前,记者只寻觅到了一家中国香港的品牌。奇怪的是,在满眼的“意大利”、“法国”品牌中,很多是在中国内地“出生”的。在某品牌专柜,巨幅广告上标注着“源自意大利百年经典的名牌”,记者翻看了一下标签,产地一栏明确标注是广州某制衣公司。记者大概统计了一下,这种情况几乎占到80百分之。面对记者的询问,一营业员坦言这些“洋品牌”都是国内厂家生产或代理的。她还告诉记者,该服装区基本不受理国内品牌服装的销售。
LENO、MARIN、SLIAOT、ROMASTER、VERDUNTON、MARIANO、CRODEAR……这一连串的洋名,仅仅是该商场二层的部分服装品牌。记者又走访了北京燕莎、当代商城、赛特、国贸、太平洋百货等高档商场的服装专柜,感受到的是一片“欧风美雨”。尤其是男装,件件“洋”得纯粹,贵得离奇。记者看到,高档商场中动辄过万的男装比比皆是。以西装为例,国贸地下商城CERRUTI售价11950元、DAKS售价10890元,东方广场AUTUSON等品牌均售价过万元。
触目皆是的洋品牌让消费者感到疑惑。刚从意大利留学回国的徐先生对记者说:“我在意大利生活了3年,听说过的品牌服装还没有在北京逛一天见到的多。”中友商场一位售货员则说:“真正的国际品牌那么贵,哪会有那么多人买得起?我们的服装就是自己公司生产的,只是买个国外的品牌而已。"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假洋品牌在服装行业是普遍现象,在一个商场里,真正的外国品牌超不过15百分之。目前在市场上的洋品牌服装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正宗的国外品牌,如BOSS、登喜路等国际经典品牌,它们有的直接源自进口,有的在中国内地加工、销售,但是工艺、面料和设计都是严格按照自身规范要求的。第二种是国外品牌与国内企业合作在国内贴牌生产。还有一种“洋品牌”的娘家其实在中国,只是到国外登记注册了一个“洋名”,便以“洋品牌”自居,而实际上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统统在国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样的“李鬼”在国内洋品牌服装市场中占到40百分之。

借你一双“慧眼”
其实,一直以来,消费者对充斥在服装批发市场和小商品市场中的“李鬼”保持了相当的警惕。为保险起见,有的消费者只到正规的大商场买衣服。但人们很快发现,大商场的名牌服装,特别是一些知名国际品牌也是“名目繁多”。一个“鳄鱼”品牌,就有新加坡鳄鱼、香港鳄鱼、法国鳄鱼,鳄鱼头标识既有朝左的,也有向右的。本是男装品牌的“皮尔·卡丹”,在商场里却从皮具到钻饰,甚至内衣、袜子都有大名鼎鼎的“皮尔·卡丹”,让人无法判断真假。一些知名品牌被加上不同的前缀、后缀,一个名牌一下变身出多个“中国BABY”;同一个品牌,有的用英文字母作商标,有的用汉字中文作商标,还有用图案作商标的,让人根本无法搞清到底哪一家是正牌货。
据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王茁介绍,由于一些商标所有者缺乏对自身品牌的严格管理,或者为获取更多的利益,同一个商标被授权给多种不同的商品及不同的公司,从根儿上造成了自身品牌的混乱。其次,一些品牌的生产经营者不按合同规定使用商标,有的企业仅获得了一个品牌的男装代理,却同时在一个专柜或店面中经营同品牌的女装。还有的本来只能使用一个品牌的英文商标,却悄悄连中文商标也用上了。 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干脆先在内地以知名商标登记注册自己的企业名称,如“法国梦特娇国际集团有限公司”,随后到香港注册公司,回到内地“委托加工”,同时再注册一个与该商标相似的商标图案,随即就开始销售自己克隆的“世界名牌”。
尽管这些所谓的“世界名牌”都拥有自己的合法身份,其实其中相当的名牌都没有在相关的品牌发源地注册,更没有在世界知识产权国际组织——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组织进行注册。换句话说,很多“李鬼”在我国是合法生存的,但在国际上根本得不到承认。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被冠以“某某尼”、“某某奴”、“某某迪奥”的服装洋品牌实际上完全是由国内服装企业一手运作,其生产和销售渠道完全在国内。“这种自己到国外去注册一个品牌或者买一个国外注册的品牌的方式早就不是什么秘密,只是消费者不明白而已。
上海一位服装设计师告诉记者:“像‘马克·华菲’,尽管从品牌名到终端店面完全是‘洋品牌’运作,实际上它是几年前由某国内知名休闲服装品牌一手‘打造’的。” 业内人士还告诉记者,依靠走高端路线,在北京某商城曾经卖得很“火”的“凯撒大帝”西服套装在8000元到1.2万元之间,号称意大利品牌,其实是温州人运作的。“他们都没有注册,只是从一个外国公司那边花钱买了几年的商标使用权而已,从设计到加工再到销售全部都是自己在做,和意大利没有任何关系。”
专家表示,“假洋牌”的出现并不奇怪,中国加入WTO后,服装行业同样出现了“国际市场本土化、国内品牌国际化”倾向,一些看重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有的直接到中国来销售,“洋品牌”的渗入使得国内服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也使得民族品牌服装面临的市场形势越来越严峻,当自己无力与国际品牌抗争时,有些国内的服装企业便寻求了另外一种生存方式,即“国际注册、国内生产”,为了便于在国外注册品牌,有些甚至是先在香港设立公司,即所谓的“香港公司、美国注册”。
采访中,还有公司坦率地告诉记者,公司宣称是法国品牌,是因为品牌的理念源自法国,公司的设计师在法国留过学,而且常到法国去采风。但品牌并未在法国注册。记者还了解到,为了使品牌具有历史感和文化味,一些高明的品牌运作者还会对品牌加以文化包装,赋予该品牌以品牌理念和故事,使得该品牌看起来已经诞生了上百年。
对于“李鬼”的泛滥,国家工商总局有关人士无奈地告诉记者,从法律上说,由于商标是属地保护,因此在国外注册商标在国内使用并不违法。而且,商标权是一种私权,如果商标拥有者不提出异议,商标管理部门也无法插手。所以,商家若仅是口头宣传自己是洋品牌,工商部门也很难管理。
不该盲目崇洋
“你认为哪些时装是名牌?”“你认可哪些时尚品牌?”记者在京城几家大型商场对一些消费者发出了询问。在近20位消费者的回答中,“夏奈儿”、“LV”、“范思哲”等“洋品牌”的“点击率”最高,而真正的国内品牌却鲜有人提起。
这样看来,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的崇拜似乎有点固执,但在京城一些高档商场走上一圈后,记者却又觉得他们对名牌的见解在情理之中。大多商场里均是“洋品牌”当家。就算是一些国产品牌专柜,也在商标标识或店面装潢上处处透着一股子“洋气”。
  对此,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肖震宇认为,市场上外国品牌多的现象,根源还在于消费者的购物选择。“消费者以前可能买过外国品牌服装,感觉质量好,穿上舒服,比国产的强。于是,他们就觉得其他外国牌子也应如此,再加上广告宣传和朋友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信赖外国品牌。”
对这些专门要买洋品牌以满足虚荣心的消费者来说,衣服已经不是重点了。不管衣服实际的质量如何,只要穿的是名牌,就已经获得了最大的满足。
专家强调,这种一味崇洋的消费观念不可取,消费者根据实际情况购买才是上策。而厂家更应制作物美价廉的产品。如果利用消费者心理,故意隐瞒服装产地信息,做一些虚假广告宣传,只能让老百姓陷入更深的消费误区。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国内崇洋媚外消费心态的普遍存在,一些国内的产品于是打着外国公司的名号、披着洋品牌的外衣出现,迷惑消费者和投资者。他们常用的手法是先在国外注册一个或几个洋公司、洋品牌,报装一部电话,然后在国内大城市的繁华区租借一个装修华丽的办公场所搞授权销售经营。
更为可怕的是,如果说国产服装品牌以“挂洋牌”为荣的话,那么从国外品牌“华伦天奴”、“鳄鱼”在中国的命运更可以看出国产服装“傍大牌”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专家指出,“假洋牌”的横行让民族品牌的市场日渐萎缩,这种现状亟待改变。中国内地的消费者过分看重洋品牌的氛围,使中国原创服装品牌的成长阻力重重。
专家表示,中国的零售业面临进一步开放,对服装行业来说,民族品牌和民族工商业应该考虑实实在在地联起手来,既要学习外来品牌的先进观念和经验,也要相信自身有优势做强做大,不能再做“李鬼”,要真正的创出自己的品牌,大胆走向市场。毕竟,民族品牌有着更完备的销售终端,也比国外品牌更了解国内的消费者。

时间:2007-3-2
记者:王 琰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