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食药局:安全用药常识亟待普及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7-16 03:31
人浏览

  核心内容: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遍存在不安全用药的问题,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公众对安全用药的知识薄弱。不安全用药对公众存在很大的危害,尤其对老人和儿童而言,危害更甚。对此,国家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将于本月开展“全国安全用药月”活动,通过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咨询热线等普及安全用药常识。 

  中国红十字会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医疗损害事件造成约40万人非正常死亡,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的4倍。其中,致死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不安全用药。不遵医嘱、不按说明书、盲目用药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用药误区,可能会损害公众健康,甚至造成一幕幕致残致死的家庭悲剧。针对公众普遍存在的安全用药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于9月1日至10月31日,全面开展2014年“全国安全用药月”活动。

  统计数据:七成居民看不懂说明书

  据中国药学会安全用药科普传播专家、协和医院主任药师张继春介绍:据统计,在美国,每年有150万人因用药错误损害健康,甚至有10万人因此死亡。中国也是不安全用药导致药害事件的重灾区之一,根据中国红十字会非正常死亡统计显示,我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逾800万,其中医疗损害事件造成约40万人非正常死亡(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不安全用药),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的4倍。

  但另一方面,去年安全月“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的题库,170万参赛者中能够答对全部10道题的仅为11%,九成人群对自我药疗、购药储药和用药禁忌等方面的常识一知半解,其中错误率较高的有:新生儿抗生素过敏,严重可致耳聋;孕妇滥用抗生素,严重可致畸胎;酒后服药,严重可致死亡;依靠药物减肥,严重可致深度昏迷;服药时间不讲究,严重可致消化道疾病;保质期不分情况,硝酸甘油等救命药变无效;牛奶服药,阻碍药物吸收;非处方药标识分红绿,安全性有差异。

  中国科协曾对全国27个省(区、市)城乡居民的安全用药问题进行过调查,发现87%的受访者曾有过自我药疗的经历,69%看不懂药品说明书,36%在自我药疗时出现过失误,其中26%表示因此耽误了治疗。

  具体危害:滥用药致儿童后天耳聋

  今年安全月将侧重于老年人和儿童这样的特殊群体。对此,周筱青解释说:老年人因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等能力减退,所以不良反应率要比年轻人高2—3倍。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中老年人平均患有3.1种疾病,有的甚至患有5—6种疾病,每患一种疾病就要服用相应的药物,有的患者甚至服药多达20多种,多种药物可能互相干扰,不但影响了疗效,而且会有较大副作用。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全国老年人口总量突破2亿,老年人安全用药问题也必将越来越凸显。

  儿童群体安全用药问题更为突出。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数据显示,14岁以下儿童占了10.6%,越是年幼的儿童,用药不良反应越严重。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儿童安全用药大调查”数据显示,儿科不合理用药比例高达12%—32%,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2.9%,新生儿更高达24.4%。比如滥用、错用耳毒性药物就是儿童后天致聋的主因,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聋哑儿童总数的30%—40%。

  参与方式:参与竞赛明白用药

  为了普及用药知识,9月1日—10月31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将举办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如有关于安全用药方面的具体问题,还可拨打“安全用药专家咨询热线”,一对一回答广大热心群众的咨询和提问。

  (原标题:我国医疗损害每年致死40万人大都由于不安全用药)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