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奶粉安全首先要杜绝“检测无门”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4-08 04:28
人浏览

  国内奶粉市场再起波澜。近日,“武汉三名女婴性早熟”的病例经《健康时报》报道后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医生建议停服奶粉,父母则不约而同地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孩子一直食用的圣元奶粉。在此事件曝光后,江西、山东、广东也爆出类似病例。

  目前,“激素奶粉”事件继续发酵,圣元公司否认有任何添加激素的行为,同时表示已委托律师准备起诉刊播消息的两家媒体。卫生部发言人邓海华则称,“卫生部已注意到相关媒体报道,并已对此事进行关注”。

  老百姓之所以对奶粉安全如此关注,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其一、国内向来对食品安全问题犹抱琵琶半遮脸;其二、“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有关部门一开始采取消极“扑火”态度,试图掩盖真相丑态百出。因此人们现在迫切想从权威渠道获悉,相关的奶粉是否含有激素?其他的奶粉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

  然而从各方的反应和事件进展来看,公众又陷入了“求真想而不得”的尴尬境地。此前一些家长也曾想把奶粉送检,却遭遇“检测无门”,一些质量监督检测机构都婉言拒绝了家长们的个人申请。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的两大国家级乳制品质量检验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表示,无法对奶粉进行激素检测。“我们只能检查奶粉国家标准里面规定的项目,激素并不在其中。”国家药监局的工作人员则称,除某些保健食品之外,目前我国药检部门尚未开展食品检测业务,“要检测奶粉中的激素成分,现在肯定不能送检,而且不受理个人申请”。

  引发女婴性早熟的原因仍无定论,仅凭三个婴儿的个案就猜测圣元奶粉有问题,在统计学上似乎站不住脚。因此,媒体和一些时评作者目前就对圣元作“有罪推定”,是不妥当的。在中国,大众食品质量广遭质疑,最先受害的一定是产业链终端企业。“激素门”之所以愈演愈烈,首先受害于国产奶粉的“检测门”。

  在中国国家奶粉标准乃至于奶制品标准中,均没有激素检测或控制专项,当标准对该指标的检测呈空白状态时,分散生产的原料奶及养殖户们是很难被追责的,而圣元等加工企业却是业界的“大块头”,人们质疑也好,出气也罢,先逮住这些“大块头”再说几乎成为必然。有了“三聚氰胺事件”对奶制品行业的毁灭性打击,圣元即便最终把冤屈洗清,其品牌形象和销售业绩遭受重创已铁板钉钉。

  中国奶制品要想成为“省油的灯”前路漫漫。当务之急该打“补丁”的是,赶紧在国家标准中增加激素检测项。[page]

  另外,质检机构不接受个人申请检测等于把消费者的个人监督权排斥在国家质量监督之外。但质监机构这么做也并非出其本意(有检测费不赚不合情理),而是能管质监机构的“更上层部门“不允许,因为越往上,越知晓国内食品质量乃至广义产品质量的真实现状——许多时候经不起监测哟!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