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试管肉”未来还能走多远?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4-10 04:36
人浏览
转基因、克隆等新技术带来的冲击还未被人们消化,“试管肉”已经扑面而来完全在试管里“合成”出来的肉,能吃吗?有营养吗?



如果完全以工业生产的目光来看待肉,它就是以蛋白质主,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成分的“产品”。而生产种产品的“原料”,是谷物、草、水等饲料。把原料转化为产品的传统“反应器”,则是牛、羊、猪、鸡等动物。



人们寻求优良的禽畜品种、优质的饲料以及高效的饲养条件,都是为了提高这些“肉类反应器”的生产效率。虽然养殖技术的发展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不过也还是不够高。一般而言,生产一公斤肉,总要几公斤的饲料和大量的水。从现在的发展来看,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也不大了。



作为科学概念和实验尝试而言,“试管肉”是成功的。对提高肉类生产效率和减轻环境压力,也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过去的十余年中,这一领域的研究也经常有新进展。不过,它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



首先,这样生产出来的“肉”跟常规的肉有相当大的差异。因为没有血管,无法输送养分,所以长出来的肉只有薄薄一层。把这些薄薄的“肉层”堆起来,才能得到一块肉。或者,直接把这些“肉层”拿去做肉馅之类。就营养成分而言,它们倒是不难接近传统的肉。如果作为肉馅,在口感上也不难实现——实际上,哪怕仅仅是蛋白质,也不难加工出肉的口感来。但是,要在颜色、味道等方面接近传统的肉,就不那么容易了。或许,现实的途径是要通过“肉味香精”和外加色素来实现。



其次,是否安全。理论上说,这样的肉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致病细菌的污染,安全性应该好保障。但是,为了刺激细胞的分裂,可能不得不使用相当的外源激素。这些激素会不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还需要细致的评估。虽然有报道说“科学家称试管汉堡有望在一年内面世”,但是作为一种“新的食物成分”,必须经过广泛深入的安全性检验。即使一年内这样的汉堡能够“做出来”,要经过主管部门的安全审查,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性问题都能解决之后,生产成本也是一巨大的障碍。虽然说,通过细胞培养来生产会使营养成分的转化率大大提高,但是对于培养液和生产设备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能否在生产成本上与传统畜牧业的产品一比高低,是决定“试管肉”能否商业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问题很多,但“试管肉”毕竟是一条看起来可以走下去的路。对于奉行动物保护主义的人来说,这种方式避免了对动物的屠杀,显然要人道多了。

引言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多,人类对肉类的需求增大导致养殖和捕猎的扩张,这已经深深地加重了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甚至导致国际间的政治冲突。科学家表示,随着细胞生物学的不断进步,将来有望在工厂中按需培育出各种“试管肉”,以缓解肉类短缺带给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生存压力。目,一些“试管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page]



“挡不住它的诱惑”



威廉·冯·伊伦是一位86岁的荷兰老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在日本的战俘营中被关押了5年之久,这5年他是在极度饥饿中度过的。伊伦可称得上是“试管肉”研究的“教父”。他拥有制造“试管肉”的一项食品科技专利,如果有客人前往他在阿姆斯特丹的家中拜访,伊伦往往会演示一下,把一束小小的肌肉细胞——这是他培养出来的——放在舌尖上。他会说,“我挡不住它的诱惑,感觉就像鸡肉的味道。”



伊伦科研团队的首席科学家马克·波斯特声称他们目前在试管中培养一块“猪排”。这是从猪胚胎中取出的一个细胞,经过电击后逐渐发育生长,已经发育成一束类似“肌肉”的生物组织。下一步他们将设法使一束一束的“肌肉”一边生长一边缠绕起来,最终形成一支“肉香肠”。波斯特预计这大概要花费5年时间,而要长成一块“猪排”的话,还得花费30年。



这些人造肉条看起来没有生机,很难引起人们的食欲。波斯特承认:“它看起来很白,这是因为它里面没有血液,而且肌血球素和含铁蛋白的含量也很少。目前我们正在想办法增加肌血球素,让它变得色泽更好看点。”



“试管肉”要真正商业化,进入消费领域看来依然遥遥无期,然而其发展前景引起科学家的热议。把植物转换成动物蛋白质的传统畜牧业效率低,大规模养殖场对环境影响也很大。世界人口很快就要达到70亿,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肉食消费需求量将会急剧增加,传统的养殖方法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更不要提当今大规模圈养动物、屠宰牛羊的做法还受到动物保护组织的极力抵制。因此,未来将不会有足够的畜牧场、足够的肉类产量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



高效低耗有利环保



“试管肉”是不是一个完善的替代方法?牛津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与传统畜牧业为人类提供的肉食品相比,如果都用实验室里生产的试管肉替代,那么,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将减少96%,更为诱人的是,只需要使用7%至45%的能源,1%的水和4%的土地就能生产出人类所需的猪肉、牛肉、羊肉,等等。



这项研究的主持科学家、牛津大学的汉娜·图米斯托认为,人工培植“试管肉”不但能解决世界人口膨胀产生的食品问题,还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现今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工生产肉类虽然还无法全部替代畜牧业,但是至少能部分解决问题,尤其是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方面。



图米斯托指出,动物性蛋白质在人类食谱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很多新兴经济体已经从贫困中解脱出来,他们人口众多,有能力消费更多的肉类。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粮食价格上涨,亚马逊地区的开发,以及水资源短缺。



如果加大投资,人工培植动物性蛋白质的研究即能加快进度,最终为人类提供廉价的蛋白质。图米斯托预计,这项研究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5年内就可以生产出商业化产品,包括牛排、猪排、香肠等。[page]



美国研究另辟蹊径



荷兰科学家是使用胚胎细胞来培育“试管肉”的,美国科学家则发现,在动物体内有一种成肌细胞。成肌细胞生存于骨骼肌组织中,是一种在创伤后重建肌肉组织的前体细胞。美国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米罗诺夫发现,提取动物中的成肌细胞,可用于培育“试管肉”。



米罗诺夫从火鸡中提取成肌细胞,将它们浸泡在牛血清营养液中,营养液盛放在甲壳素制成的支架上,不久这些成肌细胞长成为一条条的“火鸡肉”。据报道,他培育出的火鸡肉比较干,没有天然火鸡肉的多汁肉感。一些研究人员建议添加脂肪,另一些科学家建议添加血管组织,这样内部细胞也能吸收氧气,有助长成口感更好的肉块,而非是干巴巴的瘦肉条。



米罗诺夫表示,人工培育“试管肉”还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精细控制加入“试管肉”中的营养成分。普通肉里面本来有不少“坏脂肪”,在人工培育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在培育过程中加入有利健康的脂肪“欧米茄3”来取代容易导致高胆固醇的脂肪“欧米茄6”。



美国航空航天局对“试管肉”的研究也有浓厚兴趣,正在资助马萨诸塞州的一家高科技公司研究可行性,希望最终结果有望能为宇航员在太空逗留期间提供新鲜的肉食。因为远征外太空将经历悠长的漫漫旅程,科学家设想带上有限的几种材料,让它们不断长成人们熟悉的食品,将为远征外星球的梦想提供重要的生存手段,这比携带储藏大量脱水食品,以及在太空中种植农作物要方便得多。



“试管肉”的另一个好处是增加了肉食品的口味多样性。传统畜牧业提供的肉食品只能依据动物饲养的方便程度而定,而在试管中能够培育任何一种动物细胞。那么,依美国《组织工程》杂志的说法,包括深海鱼、珍稀动物等在内的物种,只要抽离出细胞,就可以培育出各种口味的“试管肉”。美国航空航天局已经用鱼的细胞生产出了“鱼肉”,而且听说其味道与真的肉差别不大。



各种质疑纷至沓来



既然生产“试管肉”好处多多,为什么现有的项目大多是由一些非政府机构推动,各国政府却不出手相助呢?其实,“试管肉”的研究一直是在质疑声中进行的。



对“试管肉”的质疑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品安全问题,另一个是研究和生产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试管肉”在培育过程中细胞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与自然状态中生长起来的动物有些什么微小的差别,被人体吸收后会产生不良后果吗?这些问题至今尚无答案,就像转基因物种一样,还有待确定其安全性后才能大规模投放市场。



此外,任何先进科学技术都有可能被人类滥用。一旦“试管肉”获准开发,就会有人利用干细胞技术制造各种珍稀动物的肉,也不排除别有用心的人制造“人肉”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抽取干细胞的过程也可能伤害受保护的物种。从伦理角度来看,“试管肉”的制造也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所以,在伦理规范和政府监管制度还有没建立之前,任何“试管肉”的商业性开发都是不允许的。[page]



另类食品层出不穷



除了科学家在努力研究能够适应未来人类社会需求的各种食品以外,商人们绞尽脑汁寻找商机,推出各种名目的另类食品吸引顾客的眼球。比如,高加索地区的小国格鲁吉亚最近推出一款“可食用领带”,每条售价约为3美元。



这种另类食品的推出还有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的背景。2008年,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发生了一场军事冲突。英国广播公司当时播出的电视画面显示,格鲁吉亚总统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似乎在巨大的压力下情绪失控,他一边打电话一边狂嚼自己的领带。



格鲁吉亚新闻社报道说,格鲁吉亚商人列万·乔洛卡什维利和记者奥列格·潘菲洛夫受到萨卡什维利狂嚼领带画面的启发,推出了这一产品。



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举行的一场“可食用领带”推介会上,这款“领带”被放置在专门的透明塑料包装盒中。据介绍,“领带”由晒干的薄片支撑,而薄片的原料为果汁。



每条“领带”附有专门说明书,包括格鲁吉亚语、俄语和英语。说明书写道:经常使用本品有助于革新生活、改善生活质量。如果这种产品畅销,只能说明格鲁吉亚人生活压力太大,必须通过狂嚼“领带”来减轻压力并以此来“改善生活质量”。



更为奇思妙想的一种“食物”是一位美国纳米科技科学家大胆设想出来的。也许受到“试管肉”制作途径的启发,他提出让人体细胞直接制造营养的理论。他认为,由放射性同位素所驱动的超微型纳米机器人理论上完全有可能进入人类的每一个细胞,并直接为细胞制造能量。



由于纳米机器人只能生产人体所需要的热量,未来人类仍需要补充维生素等各种微量元素。当人类不再需要满足口腹之欲的时候,拿小药片当饭吃就是效率最高的生活之道。纳米机器人以藏身小药片的形式进入人体。根据这位美国科学家的测算,一粒纳米机器人药片可维持一个“人类个体单位”在热量供给上“自给自足”长达10年之久。而微量元素的供给则可以由服用多种维生素片、矿物质片完成。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