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缓冲期”何以成了毒食品的“脱毒池”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4-13 21:57
人浏览

11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一份产品质量抽查报告显示,全球日化及食品巨头联合利华公司旗下品牌立顿铁观音因稀土含量超标被认定为不合格产品。而事实上,早在今年8月5日,国家质检总局就已经下发通知称,立顿铁观音袋泡茶产品不合格。然而,直到11月国家质检总局再次发布公告后,联合利华才对外公布相关信息。(11月17日《第一财经日报》)

8月5日国家质检总局就检测出立顿铁观音不合格,可是一直到11月8日民众才知晓这一信息,问题食品瞒报长达三个月时间。对于为何要瞒报这么久,联合利华避而不谈,仅表示“已于当月全部回收了该批次产品并已全部销毁”。怎么回收,回收了多少,又是怎样销毁,民众不得而知。

其实联合利华瞒报问题食品仅仅是冰山一角,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瞒报,最终导致事态不可控制,三鹿公司宣告破产,至今还有好几万受害儿童没有得到赔偿;去年发生的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被查出三聚氰胺超标产品,瞒报了8个月;而最近思念、三全水饺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一事,也是瞒报了3个月被广州市工商局通报后才为民众所知。瞒报事件屡屡发生,一次又一次让民众猝不及防,瞒报已经成为食品行业的潜规则。

无论是立顿铁观音还是思念和三全,几乎都是在3个月前就被查出了问题,只是没有及时向社会公开。对于这一奇怪现象,北京市工商局有这样的解释:相关检测结果出来后需要向相关企业和被抽检人进行确认,中间需要一段时间。这样的解释让人看着犯糊涂,相关部门已经检测出结果了,还要向企业确认什么,你几时检测出结果只消向社会公开就是了,让消费者早日了解情况早日做防范。可质检部门并不是这样做的,他们检测出问题食品后,先只给企业下发一个通知,往往要拖到3个月后才向社会公开。

为何是3个月而不是3天,还是企业人士一语道破了天机,在缓冲期内,企业会重新选定另一批次产品送检,如果合格,企业名字就有可能从不合格名单中消失;像这种被公开出来的,一般应该都是问题比较严重,或屡教不改的情况。这就是企业和相关部门所谓的“沟通方式”,如果沟通顺利,企业就会有惊无险;如果沟通受阻,企业就有被吊销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危险,而吊销许可证则是企业家们最担心的事情。如此可以认定,这3个月时间就是职能部门故意留给企业的缓冲期,让企业能有充足的时间应付危机。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从“通知”到“公告”之间为何有那么久的空档期,也终于明白为何有那么多的食品瞒报事件发生。在三个月的缓冲期里,事情极有可能发生逆转,企业为了化解危机自会使出浑身解数。严重的问题或者屡教不改的才予以公布,那些犯了小错的食品,其错误在一番沟通后消失无痕,大大方方上了商店的货架,又大大方方进入了万千百姓家。可怕的是,这些被漂白了的食品民众连它们的名字都不知道。缓冲期成为有毒食品脱毒的秘密净水池,足以说明企业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灰色交易有多深,他们合起来将消费者狠狠的玩弄了一把,这样的结局令人不寒而栗。

面对毒食品,职能部门并不是没有办法,他们完全有能力应对,当场公布抽检结果,吊销企业食品卫生许可证,向问题食品企业施以重罚,这三条无论哪一条都能捏住企业的命门,企业就会俯首,可是有几家职能部门这样做过呢?因为和企业的关系扯不清了,职能部门才会无视法律法规,故意留给企业私下了结危机的缓冲期。

现在的社会往往倒了过来,企业捏住了职能部门的软肋,职能部门手里的斩魔之剑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寒光。思念自曝被检出毒细菌后交了50000元罚款。一个国际知名企业,50000元罚款根本不值一提,何况思念还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让我国的速冻食品标准降了门槛。没准思念现在正偷着乐,它是速冻食品行业的功臣嘛。 [page]

不痛不痒的罚款岂能阻止企业道德的失守,毒食品源源而出,其根源恐怕也就在这里。

红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