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食品安全生病,内科外科都得看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4-11 15:24
人浏览

  □王旭东

  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获悉,宣传教育食品安全,该办近日印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下称《纲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小时

  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对食品生产与加工的从业人员进行道德伦理培训,起码是辅助手段。很经典的话也诠释了食品行业的道德内涵——食品行业是良心产业、道德产业;食品加工行业是体现人的道德和良知的行业……确实,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食品行业“缺德”的劣行,利润蒙蔽了良心良知,淹没了道德伦理。当一行业出现集体性道德缺失与良知泯灭时,就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是监管体制的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 ”作为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没有多少人一开始就带着“恶念”进入个行业,只是在漫长的生产、加工与经营过程中,相互影响,“交叉感染”,随波逐流,以至于天性的道德与良知“被耗光”。同时,“资本的逐利本能”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推波助澜,加剧行业道德的滑坡。监管职能与体制应市场秩序而生,负责监管从业者的行为,监管资本逐利的合法性。

  监管不力,或“睁只眼,闭只眼”,就会导致资本无节制、无约束膨胀,以至于道德臣服于资本,良知屈从于利润。不少食品生产加工类企业迅速“做强做”,有的已成知名品牌。成长过程中,资本迅速膨胀,模式迅速扩张,但是,企业的责任、资本的良知、道德的血液并没有随之增添,甚至有所萎缩。有人将这种现象比喻为,食品企业疑似“瘦肉精喂养”——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让企业的外观“健美”,而企业的品质却在下降,甚至“变质”。这也跟一些知名品牌奶粉疑似“激素式成长”如出一辙。

  道德伦理,靠培训更靠监管。“道德血液”的流动才能促进企业及其品牌的健康成长,这应该是企业和品牌的“成长规律”。逆规律的成长只能是一时之“大”,其实是“发育不良”。企业的“道德血液”靠自我生成,更靠周密的监督管理体制 “合成”,很多新鲜血液恰恰靠外力的“注入”。食品行业的道德伦理,光靠培训显然“靠不住”,只能作为辅助;严格的监管,科学的监管,才是长久之计、根本之策。

  恰恰,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着“体制性弊端”。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一直以来是“多头分段管理”体制。有关人士直指其弊:农业、工商、卫生、质监等十几个部门均涉及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标准政出多门,缺乏操作性。 “多头分段管理”必然形成“多龙治水”格局。这里面就涉及到制度设计与制度伦理问题。眼下,更有必要对相关的食品安全制度的正当、合理与否进行伦理评价,以便兴利除弊、与时俱进。唯如此,才能让制度伦理与道德伦理携手并进。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